作者: 太上玄灵发布时间: 2024-06-16 12:23:05 浏览:0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其一曰道与天——二者为异名同谓,将其并置同题是以可见、神秘的苍天来言说不可见的道体,是力图说明道不是虚设的玄幻存在,而是实实在在的化生万物的能量实体。重点就道的体与用、性与能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是对序的进一步展开。 其二曰道与人——人是道的产物,也是道的最为灵明的呈现。因为在道生的万物之中,只有人是有心的,因而被称为万物之灵。而其余的五个方面,即神、圣、诗、政、学,都是道在人身上的折射,都是人心的延伸和人生的扩充。这里的人是一般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作为类的所有的人。 其三曰道与神——神是道的一种神话式理解和表现,在超越自然、化生万物上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们有时也会将二者混而为一,但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道虽也由人命名,但却是脱离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而神不过是根植于人心的人的类的对象化的存在;神虚化甚至妖魔化了道,但撩开其迷信的纱幔,从隐喻和象征的角度来重新解读、阐释,也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途径了解道的玄奥。 其四曰道与圣——圣是人的佼佼者,是人中之瑞;圣是道的精华所钟,是道在智慧方面的结晶。人分凡圣。凡者是道的受益者,但对道日用而不知;圣者则明道、得道、践道,知天、同天、乐天,内圣外王,穷独达兼,尚德崇智,自觉将济民救世的重任担在肩上。因而,圣可谓道的人化形态,是人的楷模,是道的化身。故人改周敦颐之语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 其五曰道与诗——诗乃诗人之谓,是有诗心、诗情、诗才的人,是道在人身、人心另一向度上的呈现和光大。人分俗、诗:俗者沉迷于吃穿住行而不能自拔,得意于灯红酒绿而流连忘返;诗者则在俗世日常之中蕴诗心、见诗美、得诗乐,从而抵达怡情愉神的诗性空间,进入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  其六曰道与政——道与政所关注和思索的是政之道和为政之道。政之道,指的是社会的制度、体制要源于道、遵道而行,而不能背道而驰,而政之道的核心内涵乃一个字,那就是“公”,即公共、公平、公正;而为政之道,指的是在治国理政中要时时处处合于道而不能离道、违道,那就是秉持公心、主持公道、服务公众,如老子所崇尚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第七十七章) 其七曰道与学——道与学,即所学之道和为学之道。前者是以道为主的所学的内容,是关于学什么的;后者是学的规律、方法、策略,是关于怎样学的。所学之道,有为人与为己、德性与见闻之分;为学之道,有日益和日损、增担和减担之别。所学之道和为学之道,落实在做人、做事和作文三个方面,均有道与技之分。化技为道或技熟成道,则学之道和道之学自然谐矣!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