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没挂过这个科了。附一从以前就不在我们实习名单里,我连门口都没来过。今天看来,觉得门诊大楼好小。不过能理解的,毕竟在这个区域,又不是新楼。
和省脑不同的是,他们在挂号的时候就会先让患者描述症状,我就写了个简单的现病史给它。
本来想和医生聊聊,结果大部分我都说完了,她也没有想问的。起码没有问我最近会开始焦虑的原因。我明白,只要凑够病历要素,就可以了。相对于教科书那种完整的心理门诊病历,我们的这些显得过于单薄,字数过少哈哈。
医生问淡漠感有什么表现,我回答“法律道德感降低,漠视别人,冷眼相看。”然而在病历只有简单半句哈哈。这个也是反社会人格的第一特征呀,这么不受重视吗?还是说因为我的工作身份,我的表达让她觉得我不需要关注这个?
另外需要大家都知道的是,我们的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也好,专科脑科医院或者精神卫生中心也好,都是以开处药物为主的地方。当然他们有心理咨询门诊,不开药。先分开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我们这,这是不同两个处理。
心理咨询主要以沟通交流,引导,偏重认知,面对的是心理障碍轻中度人群,能够自我调整。而心理治疗是面对需要介入治疗的,例如药物,入院治疗,各种生物仪器辅助等方法。也会配合咨询沟通但这个在公立很少做。一部分医生在其他网络平台或者自己的工作室可能有在做心理咨询方面的。也可能会引导患者公立开药,私立交谈。
我个人也认为公立的就诊科室并不太适合做深度沟通交流。教材对环境是做了明确的要求的。
心理问题很难通过药物治愈,药物只是让大家不继续变坏,状态得以控制。如果真的想得到更多帮助,又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持长时间心理就诊,除了就医,还可以寻找数字化心理咨询等多种网络化引导。
看完以后,我发现,就这么简单几分钟大部分我在说话的初诊,有个80的初诊检查费?哈哈哈,检查了什么?不过医生加了一句,医保能报销。确实自从心理疾病入保后,确实减轻了很多人的经济负担。不过我在省脑的初诊起码也是做了生物仪器的测试,量表的收集,在这边也不需要做个焦虑的程度量表,做啥检查啊😂😂
拿了药,额,有一种以前吃过的。后面还没有效果。对,我是吃安眠药都可以无效的人。不过这两周应该是可以睡好觉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