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朋友,在孩子教育上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挺有意思。
两个朋友都在北京打拼,房车老婆生娃人生大事都已完成,但是因为户口都还在当地,所以面临孩子教育升学问题。朋友A 夫妇洒脱,让孩子在北京上小学,到了初中才回到当地。他们的逻辑是,北京有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孩子小时候正是增长视野和树立人生观的关键时期,要利用好北京的区位优势。他们在通州上小学,北京的小学没有排名机制,除了正常的文化课,就是课外爱好班,他们给孩子买了钢琴,放假时带孩子去各种博物馆和去全国旅游,应该说宝宝小时候是自由快乐的,除了在练琴和考级。回到老家上初中时,他们也有担心孩子跟不上,因为同龄人的孩子,在小学都已经各种补习班没有休息了。但想不到的是,宝宝回去居然是降维打击,也不用怎么学习,一直排在前几名,妈妈问为什么,孩子说老师讲的地理历史,很多地方都去过,不用去背啊!三年过去,考上了当地的省重点高中,可以说没费什么力气。
而朋友B 夫妇,孩子在北京上完幼儿园时就回当地买了套学区房,宝宝是操着北京口音回到东北。我是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夫妇奋斗这么多年取得的阶梯,给孩子一点不用,直接回到原点。他们的逻辑是既然不能在北京高考,就最好早点回老家,老家那么学习压力大,不从小上补习班怕跟不上。于是早早做准备,让孩子从原点开始,像每个东北孩子一样,除了上课就是补习班,听说现在一年四五万。今年上了初一,好像学习成绩也一般。也没什么艺术专长。当年宝宝也想学钢琴,父母怕买了钢琴练几天新鲜纯属浪费,就给报了个演讲班。
两个孩子的成长路径还在继续,从两对父母的选择就能看出思维方式的不同。从目前的结果看朋友A 的抉择是有效的,他们通过自己的打拼到达一定程度,并让下一代在此基础上向上努力,孩子借势了上一辈的积累。而朋友 B 的选择也不能说错,他们更早做了准备,且不打算拿孩子的未来冒险,宁可放弃自己在一线城市取得的成绩让孩子从零起步,反正父母给选择了最好的学区,最好的学校,剩下就是孩子自己的造化。如果是我,我会赞同朋友A 夫妇,快乐的童年和思维方式的打开,比从小苦逼学习更重要,这决定着孩子未来人生的高度。人是有阶层的,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不同阶层的人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对世界的认知角度。不同角度看世界,世界是不同的。能更早,更聪慧认知到世界的本质,这是关键。而认知世界的视角,就是人的思维方式。
说到这还有个朋友C,有两个女儿,一个比一个学习不好,但是他不急,问姑娘喜欢什么,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两个姑娘就按自己的爱好,做烘焙,十岁的年纪比大人做的还好看好吃。然后有空他就带着两个姑娘全球旅游,去看世界,去发现自己,两个宝宝也很快乐。我问他高考的时候咋办,他说现在孩子上中学了,自己知道学习了,上进心很强,有些好转,让她们自己去学,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很重要,国内考不上就出国罢了,再笨的中国孩子,应付国外的考试也是信手拈来。
到这里我发现个问题,孩子的成长,和父母的认知关系很紧密。这是父母学识、阅历、思维方式的延续。有的能接上,有的接不上。啥人啥命。

评论:
妖精不妖: 想到一个词,托举。整个人生还很长,但明显思想的托举更有价值。
作者: 人类学习知识就是一代代积累的过程,所以家庭内的托举很重要,每一代都在上一代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