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十分醒来到三点七分,我已经在床上翻了近一个小时了。其实身体没动,是大脑在翻滚。我想起了睡前姐妹们在群里的约定,想起了小时候家里养的那只猫,想父母当下的健康问题,想明天的早餐,想去世的奶奶,想今晚刷的那部电影,还分析了自己为啥喜欢美剧,还想到了某人,然后那首“很想某人”的调子就魔咒般在大脑里回旋……其实很多“想”只是念头一晃,像灵光一闪,还没想出个名堂,就一晃而过!与其让大脑这么杂乱无章辛辛苦苦地做无用功,不如坐起来尝试调配一下,让思想集中统一。咦,还可以顺便测试下子夜觉的真伪——是不真的只需要在子时睡觉就够了了。据说很多成功的商人要人伟人,因时间宝贵就是如此操作的,子时入眠然后三四点就起床工作。
能量守恒定律真是神奇。原本以为自己会失眠——入睡难,因为睡前刷的电影实在令人震撼,惊悚又惊艳,剧情一转二转三转,给人的冲击力太大。结果按以往的作息时间准时安眠了,但潜意识不安生,跑出来作祟,半夜两点过就莫名醒了。意识告诉我,继续睡不管它,不能睁眼,不要拿起手机,实在不行就继续躺尸,大脑像脱缰的马儿不受控,但肢体不动的话还是可以得到休养……如此这般挣扎了一会,算了,与其纠结内耗不如坐起来写点什么吧。
我从来不擅长写东西,人生的高光时刻也就是高中时的一篇我与父亲的作文发表在学校的语文报了,那是一所规模非常小的学校。最近养成写的习惯也是为了抵抗中年焦虑的一部分——记忆力下降。感觉最明显的就是看了很多书(电子书),有时点开书架,看到书名竟然想不起一丁点剧情和内容。十本里面就会出现一两本毫印象的书籍。细思极恐,我也在努力找原因。一方面自己看一些闲书本就是冲打发时间而去,可能当时是一目十行,还可能在一心二用,自然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时间倒是打发了,可就像鸟儿在空中飞过没留下任何痕迹,隐隐有点不甘心。另一方面电子书的盛行就像快餐文化,汉堡可乐鸡翅固然让我们欣欣然甘之若饴,满足了口腹之欲。可然后呢?有多少营养可以滋养我们的身体,岂不说滋养,不毒害就算不错了。此时内心两个小人又开始掐架了:快餐怎么了,你没见最近特朗普在镜头前公然宣称自己热爱快餐吗?另一小人说:切,媒体的事你也信! 好吧,我其实是想告诉自己在乌泱泱的电子书海里,鱼龙混杂的书太多了,看书的时候一定要精挑细选,不要体统推什么就全盘接受什么,也不要一股脑儿去跟那些高分的风。看书,学习,也要懂得辩伪去粗。带着思考去看一本书的话定会有收获。如果能看完一本书,掩卷沉思再写点心得啥就更好了。那么读书即使像鸟儿飞过天空,那也一定会留下飞过的痕迹。
又想到晚上看的电影《原罪》,一部爱情悬疑片。故事充斥着关于人性、欲望、背叛与救赎等元素。影片讲述一个男人为了爱情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也讲了一个女人从欺骗开始却因真实的爱而结束。他从看见她那一刻起,他爱上了她,不管代价多少。爱,是原罪。影片中男主说:爱一个人,就是要给ta最好的,但凡一点犹豫都是对爱情的亵渎。爱极了男主那副深情款款的模样。本就有点恋爱脑的我,看这类片容易入戏,在男主找到女主后那一声声追问和怒吼,那恨意,那委屈,那心痛,那爱早已深入骨髓……泪目的同时心也被拉扯着被揪着一般的疼。
一阵寒颤:恋爱脑要变脑残了,病情在加重,急需救治。
评论:
souler(已婚): 某人是?[giao][吃瓜]
静听松风寒: 请把故事酿成酒,只浅浅品,微熏即佳。量过了就是醒后的痛,量少了就缺少那股劲,可芸芸众生谁又能把握这个度?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念是天使一念是魔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某人,有人等待,等着等着就老了,有人寻找,找着找着就拥有了,原以为就真拥有世界的全部,结果却一地鸡毛。蓦然回首,那个某人,永远在远方,某人其实是另一个我!心中编织的那个完美的我!不过我们必须在追求诗和远方的路上,因为有追求,不寂莫,尽管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