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人生 # 我们很多人都缺失一种能力,就是爱自已的能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但我们的教育却从不教我们学会爱自已,而是不断的教我们如何学LF之类的,活着就好像就是为了满足他人,好像这么重要的人生就是用来付出,用来成全那些虚无的理想。
我想对大家说一句话,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是学会爱自己。别人爱不爱我不重要,真的不重要,甚至父母爱不爱我不重要,亲人爱不爱我不重要,孩子爱不爱我不重要,丈夫爱不爱我不重要。这些他人的爱与不爱都是虚无,很多时候跟他人的行为无关,跟我们的认知有关。
如果我们将爱建立在对他人付出的渴望中,我们就会失去拥有幸福与有爱人生的能力。不要过分依赖他人的爱来定义自己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我们自身决定的。无论别人是否爱我们,我们都应该珍视自己,拥有爱自己的能力。
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爱,就连很多的父母之爱都不是,更多的是一种交易。很多父母的付出,是寄希望于有一天能从小孩身上看到自己未尽理想的实现,然后有所回报。所谓的无私都是相对的,最伟大的父母之爱都不可能无私,因为他的付出与所谓的无私,本质是为了他自身的基因可以顺利延续下去,所以才会极尽全力的付出。
父母之爱是无私还是自私呢?其实是非常身私而并非无私,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基因延续受到其他人可能的伤害,或者是微小的伤害,比如小朋友之间的打闹伤害,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非理性情绪。因为他们不是对小孩子有爱,而是对自己基因的完好延续的自私性本能。
那么这种具有强烈基因延续的自私性之爱是永恒、无私与不变的吗?不是。我可以非常肯家的说,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爱,也不存在长久无私之爱。比如,当新的基因由于进化本能驱动,表现出一些行为方式跟旧基因的认知不一致的时候,就如一些小孩子的行为方式出现与父母的认知冲突的时候,父母就会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并且会伴随着暴力与气愤,完全丢掉了无私之爱的模式,对小孩进行所谓的教育。
有基因延续需求的爱都不能做到永恒不变,都不能做到无私,那么为什么会有人希望一个跟你毫无基因关系的室友,要对你有永恒不变的爱?这种认知是多么无知与可笑。从基因角度来说,有论男女,在其开始拥有生育能力之后,一直到其丧失生育能力之前的这一段相对长的时期内,基因一直在主导躯体寻找更优秀的基因优化方式,也就是寻找更优的另一半来优化基因的延续。
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他会在某一个阶段对你表现出所谓的爱,但当他和你一段时期之后,发现你不再能满足他体内的基因对于优化的需求,他一定会表现出新的尝试与寻找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的出 轨。其实根本不存在出 轨的问题,因为基因就从来没有忠诚过,只是为了不断的寻找优秀的组合体进行重组优化。
所谓的爱情的永恒,爱情的不变,这是我们人类的认知误区。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问题存在认知误会。爱情是不是永恒的?不变的?是。爱情一直是永恒的,不变的。所以才有了男性,不论是18.28.38.48.58.68.78.88都喜欢18岁的她这样的说法,就连某诺奖得主也逃脱不了这条定律,82岁时依然相信爱情,要和28岁的她在一起。
所以说,爱情这事本身是永恒的、不变的、美好的,每一次爱情的出现都包含着永恒、不变、美好这些要素。但这和你和他之间的关系,跟爱情划等号是不一样的。不论是他和她,只要生育能力还存在,基因就会驱使躯体不断的寻找借助于爱情这种永恒与美好的名义来试图进行基因重组关系。
只要人类还存在,爱情这种美好就会一直存在,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永恒。但它不是你和她之间的永恒与美好,你和他之间的这种爱情美好,一定是阶段性的,如果不能让基因感受到携手共进的利益最大化,就一定会出现基因的新探寻与尝试行为。
正因为基因的这种自我进化的需求本质,也就让我们看到基因一直在借助爱情来寻找永恒的爱情,但遗憾的是,这种永恒的爱情属于爱情,而不代表永恒的爱情属于你和他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婚姻中,一旦女性生育之后,如果面临关系破裂就会特别抓狂,总认为自身受到了巨大伤害。背后的原因正是因为生育对于女性而言,每生育一次,身体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至少盆底肌都会出现分离。也就是说,基因本身因为生育而进入衰退状态,所以就会在基因的驱动下,自我催眠自身的损伤。
那么,当我们认识到基因、爱情与生物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越发要学习爱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有自我温暖的能力。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能拥有爱自己的力量与能力,而不是将这种爱寄托于我之外的任何人事物之上。
评论:
贝壳(一半温柔一半坚韧): 那么,男人遇到女人出轨为什么那么抓狂—后续发生对女性的暴力及犯罪事件比女性犯罪多
Souler: 废话多也是不爱自己,浪费口舌。
与你沐光同行: 分清了体与相的关系就不在关系中纠缠了[爱心点赞]
爱/流动的能量体,自己有才能以慈爱爱人。爱自己是建立爱(能量)的储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