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點焦躁不安,明顯的身體反應是在香港的時候神經性胃炎,輕微拉肚子,晚上胃疼,前幾年因為這個問題去仁濟醫院關了專家號,掛號費2 次近 1000,就感覺聊了會兒天,老醫生告訴我是焦慮的,過陣子就好,其實開藥太多和檢查都是浪費錢。果然隨著節奏的變化,自然好了。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很清楚自己的身體是最誠實的,哪裡不好,哪裡有問題,會給你告警。胃疼了大概就是 #過度焦慮,#皮膚過敏 大概就是持續疲勞體質開始下降。
做創業狗的這幾年,我始終是在疲勞、焦慮、預警、自我修復的循環中,這個包括身體和心理的雙從循環。前天在深圳轉道香港,和以前的一個小同事吃了頓飯,37 歲,一家出海獨角獸的高級總監,問我怎麼解決中年職業危機的問題,也談及了創業與打工的選擇。
我的意見是如果沒有準備好承受一個團隊所有人的結果,那就別創業,一定會崩潰。打工乾的不好可以甩鍋,實在不行還可以走人。而創業狗,卻得為所有的錯誤買單,甚至為合夥人的錯誤買單,互相抱怨撂挑子是簡單的,但不辜負是很難。好的一面是可以自己決定裁員名單,另一面就是你得為不在名單的每一個人負責,指望下面人為你的痛苦感受深受是不現實的。
我們總是容易放大自己個人的情緒,無意識的忽略了組織情緒,在 #創業 路上,大多的創業者都是超級隊員,但不具備建立組織競爭力的能力,個人能力的超群並不能掩蓋團隊的無能,員工覺得辛苦,老闆覺得委屈。在這個內捲的時代,團隊和個人都需要去重新審視自己的 #職業競爭力
前陣子在一個評論回復到,中年的職業競爭力不應該是你的專業技能,更加不是你的勞動時間,而是你的不可替代性。60%的工資應該是支付給你在組織的不可替代性,而非技能。職業技能大多在 32 歲之前就可以見頂,在你同年齡層見頂,大白話就是如果32 歲之前你不能在你的圈子做到Top,那麼以後也沒有任何可能了。年齡往上走,專業性的競爭力在持續下降,我們必須承認在專業能力方面,多做個十年,不會比一個 32 歲的做的更好,只會更貴、學習更慢、精力更加不足。
有點兒絮絮叨叨,下一次談 #靠譜
评论:
CC: 確實心理很影響生理的
作者: 焦虑会导致胃炎,叫神经性胃炎
CC: 我今天也去看醫生了,不過也是治標不治本的,但起碼要先壓住,不然連正常生活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