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2】自恋研究:抱持(holding)的意义
#SoulReal学习 #心理学与生活 #Soulreal情感 #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
抱持(holding)是由著名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温尼科特提出,用来形容母亲对待婴儿时所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养育环境状态。母亲通过对婴儿抱持的状态,能够给予孩子温暖、稳定和安全。抱持的核心便是母亲对孩子的接纳和坚持。
爱一个人如果仅仅是因为自己被满足而去爱,与其说是爱不若说这是自恋的满足。成熟的爱应该是彼此相互的温暖与关注,彼此的扶持与相拥。对于一个婴儿,心智尚未成熟的个体,是没有能力为他人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时,也恰好是一个人在生命中稚嫩与幼小,在等待他人养育的时候,就必然要求有人能够忍受一种“被剥削和被压榨”的关系,并且在这种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中仍然保持稳定的爱与接纳。显然养育者就是要承担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母亲是第一养育者,母亲就是以抱持的状态,成功而伟大的完成了对于自己的孩子在其生命早期的养育过程。
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母亲,是能够意识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是哺育引带婴儿的时候,婴儿对自己的付出是全然不知的,也就不会给自己任何积极的肯定和回报。婴儿只能以“自我中心”,对母亲呼来唤去,目的仅仅就是满足自己由此获得快乐驱走焦虑。那么这个过程中,母亲的所有辛苦付出并不会得到婴儿的任何感激,但小小的疏忽都可能引来婴儿极度的不满,并以哭泣或者严重到以躯体化的方式表达。在这样一种互动模式中,母亲仍旧对婴儿保持的关注,对婴儿的呼唤及时应答,对婴儿的需要适度满足。
正是母亲的这种态度,即婴儿无论怎样,只要焦虑存在的时候,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有一个熟悉、温柔、感觉舒适的存在靠近自己,才逐渐帮助婴儿建立起内在基本的安全感。
温尼科特之所以如此的看重母亲的抱持状态,是因为他在四十多年的儿科及儿童精神分析工作中,在上万例的个案中,发现出现心理疾病的儿童都是由于未能充分得到母亲的抱持所导致。
在心理动力学中有着一个朴素的思想——“缺啥补啥”。个体早年的匮乏需要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敏锐的捕捉,并在后续的咨询中加以满足。温尼科特的理解下,认为咨询师需要为来访者提供母亲般的抱持状态,能够稳定而温柔的接纳来访者,让来访者再次的退行回生命早期,重新开启心理发育之旅。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互动,去修正来访者早年与其养育者所形成的偏常的客体关系,或者说重新帮助来访者形成更适应环境的自体感
温尼科特更喜欢用“活力”来形容一位内心得到足够发展的个体状态。咨询师以抱持的状态,让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如同被再次的哺育,来访者的真实自体得到再次发育,个体的活力得到彻底的释放,表现出对生活与工作的创造力和独处的能力,以及可以充分享受亲密关系所带来的人生快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