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物的作用下,人心会跃动而起。因外物作用的强弱不同,人的情感表现为不同的层次。儒家认为音是经过文饰的人类心声。《乐记》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於中,故形於声。声成文,谓之音。"意思是说只有发自内心而又"成文"(有节奏)的声,才称为"音"。乐音出于人心,但又能成为一种新的外物,给人心以反作用。它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诱导着人的情感的发生与转换。儒家尤其注重乐音对人心的影响,主张乐音应该有益于人的教化,而不是为了刺激感官。以君子之道作为主导的乐音,有益于人类的进步,以满足感官刺激作为主导的乐音,会将社会引向混乱。 "乐音有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乐音悖逆天道中庸的原则,对人性的宣泄毫无节制,会引导人走向颓靡或暴戾的极端,最终毁灭人性,是亡国之音。而高层次的乐音是天道的体现,使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受到道德的熏陶,涵养心性,是入德之门。因此,对乐音要有所选择,儒家将最高层次的音称为"乐"。《乐记》说:“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只有合于道的音,才能称为乐。故德之音谓乐,声—音—乐,是境界的升华。是否懂得音与乐的区别,十分重要,所以《乐记》又说:“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