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
很多人并没有深入了解中国的茶道或者就根本没喝过茶,连泡茶都不会,就动不动愤慨中国茶道没落了不如日本茶道,动不动拿外国速溶茶对比。
日本茶道形式更大于内容,无论煎茶道还是抹茶道,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丰富的茶资源,只能在礼仪上程序上研究到极致,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却把自信弄丢了就是本末倒置。
中国有宗教的茶道、有宫廷的茶道、有文人的茶道,中国还有一种茶道大概全世界都没有那就是平民的茶道。
遗憾的是,民间的茶道很少被记录下来。很少在典籍里能看到以前的老百姓是怎么喝茶的。民间的茶道其实是很值得研究的,在闽南的茶群里每天大家都会讨论怎么去泡茶,与我们的方法很不同,每天看着觉得氛围好也受启发。成都的大碗茶就有各种花活,例如龙行十八式的眼花缭乱令人深饱眼福,千百人一起喝茶,长嘴壶像游龙在其中穿梭起伏,这种本领很难练的。要是在极为讲究的茶室中用这种方法就会觉得非常不合适,反而是在市井当中有种令人感动温暖的人间烟火气。
喝绿茶的杯泡法更是富含哲理,一个透明玻璃杯让茶叶走入寻常百姓家,茶叶不再高高在上,做到了普渡众生,其他的茶器这一点无法与之相比。子时以后阳气上升,阴气下降,早上起来就会有肝火,喝上一杯绿茶立刻神清气爽。再看玻璃杯中的茶叶的沉浮,既有艺术审美也有哲学审美,大道至简,一个玻璃杯就饱含了这么多道道。
在平民茶道里最有名气的茶人有两个,一个是袁枚,一个是郑板桥。
郑板桥写的诗完全没有文言拗口,他把诗歌写成白话,易懂的同时又让人非常能感受到充沛的感情和力量,其作品感动着后世的人。他写了很多茶诗,还用一首茶诗“拐”了一个媳妇。
我在最近每日行茶里,也在思考,如何能像老郑的诗一样,让更多的人既能喝懂又能感受背后的深情.
评论:
真味只是淡: 袁枚和郑板桥是平民茶?文人把诗写得平直一点就变平民了,如果你不卖茶,我就当你是无知,你卖茶的话,就是险恶、无耻了。茶叶对于中国人的历史意义在于海外贸易,有本事去忽悠外国人。
作者: 袁枚的《随园食单》传世最广,这本书不单是吃的笔记,也是做菜的笔记,凡是学中国菜的,没有不看这本书的。这本书是很多厨子的教科书。
作者: 喝喝茶讨论茶道可以有不同意见,带着偏见的恶意随意评论就没喝懂茶,茶包容万象,见人生百态,苦后回甘越品越有滋味,在泡茶中凝神专注感受茶的香气与汤感变化,再读老郑的茶诗关于“蟹眼”的描述,觉得形象生动,读《东溪试茶录》等专业类就要字字斟酌向世家制茶师傅讨教了。茶文化博大精深,欢迎用讨论的心态来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