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清柠发布时间: 2025-02-18 21:14:01 浏览:4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对人物的行为产生极大的疑惑,会想质问作者为何创造出一个如此“反社会人物”出来,他的一切行为都与社会格格不入,这种方式是否违背了社会本性,以下我会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类型,并不能脱离艺术创作的本质:艺术家通过物质媒介(光,电,声,塑料等等)将脑海中的构思再现于世界上。因为艺术家的想象与现实无法完全匹配,在具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去部分内容,这是正常的,所以想象与现实有差距是合理的,当作家把大脑中三维反映在二维纸面上时,想象与文学之间天然充斥着沟壑,在写作中只能尽力去描绘大脑的细节,那么文学人物中有一定的不同属性是存在的。 任何一个社会自然人,他的身份和行为必然是多样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人,即使封闭环境下成长的人,他的容貌,身躯也会随时间改变,文学中为了最大化突出人物的特点,会对人物做艺术处理,特化他的亮点,弱化不足,以此来展示一个人物分明,与其他角色不同之处,也满足人的不同属性变化。 借用一个电影观点:人具有无数的身份,导演做的只是发现不同环境下,人的不同身份做出的不同反应。文学也如此,作家对不同人物的行为处理,也对应了社会的多样性,人物不只是单一的文学工具性,他有自己的特点。 正常社会的人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作家可以根据主流社会观点,大众思潮来判断当下的意识形态,确立出一个符合社会观点的人物,迎合市场的内容。但这样的行为属于一种“偷懒”,完全是随波逐流的“墙头草”,没有思辨在里面,作家成了一个“数据观测者”,只是他恰巧拥有一些文笔而已,主流观点并不意味着偏见,它反映了当下大众的社会思想,在主流观点下创造不是不好,一不小心容易成为“正确的废话”,换言之只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无法产生内容,对读者提供不了精神构建,所以你会发现许多经典人物都是“反常规”人物,他们并不是不正常,只是不符合当时的价值体系,成了异类。 作家依赖的是对世界别样的看法和理解,他们搭建的是多种社会形态下具体的表征,从宏观层面细致入微的进入到不同个体,用自己生活的感触描绘出一个生动的虚幻世界。 《红楼梦》中王熙凤在作品中是受人喜欢的,为何读者对林黛玉这般反叛行为喜好呢,原因在于王熙凤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可复制性,不是独有的,加之当时的时代变化下,王成了主流观点的发言者,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林的异常与时代不符,有自己的表达,先与时代,环境的发展,不是封建体制下的一颗棋子,让人们看见了属于她自己的魅力,这便是文学中需要的突出点。 有必要说明,表达自我也分内驱和外驱,在不伤害社会和人的前提下,自我的成长才是良好行为,并且文学作品有必要去揭露社会的次要声音,也是对社会正面的反思和引导,由此引出了一些以恶为主是作品也成为经典的原因,这是最基本的自然映射到社会的特点:对称结果。 文学的创作对象是整个宇宙,包括人类,世界,社会,花鸟鱼虫,自然也离不开对命运的描写,作者也身处当下的朝代中,那么表达形式受社会影响是正常的。 为何对人物的过去和回忆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因在于符合现实,当读者对一个人的全部信息了如指掌时,才会理解他的过去,当下,未来做出的选择,这也和现实生活一样,没有凭空出现的事物,只有经历过去才有未来,文学的基本准则是:基于真实的内容做出改变形成作品,人物的经历也如此,缺乏过去意味着没有未来,这对任何事物都是空洞且致命的。 此处提及一点大众喜爱的“真善美”,这是典型的儒家核心,它对应的社会道德标准高的环境,在文学中“真善美”只是一种行为表现,人是多样的,于此“丑恶坏”也是一种表现,文学本身的艺术性和求真性使得作品多样发展,包容各方面元素,不至成为“样板戏”。#文学感想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