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的绪论里写:“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他这句话的对象是历史,但却被我用来总结这四年。
2018年毕业,我因为要二战备考研究生,没有直接去找工作,半年后,考研结果出来,还是与复旦失之交臂。在要“去当老师”和“出去闯一闯”这两个方向上,我选择了后者。
2019年3月,孤身一人去了上海。不知道汉语言文学(师范)的专业,不做老师,不去培训机构,不做编辑,不做秘书,还可以做什么。像只苍蝇一样,海投简历。
面了一家互联网公司,与四个海归在同一场群面,走到终面,拿到offer,但却放弃了这个机会。面了猎头公司,面过的全部通过,最后选择了在上海新天地的光辉国际,响当当的在全世界排前五的猎头公司。入职后,一组六个同期新项目伙伴,4个海归硕士,1个985双学位。
去参加了公司作为顾问公司的复旦大学商学院EMBA的开学典礼,受邀参加了香奈儿的年会,参观了高定展览,也作为优秀组员被派去香奈儿办公室onsite。
那一年,似乎很光鲜,很充实。
但是却也很迷茫。
我是一个很少哭的人,2019年下半年,几乎每天坐上回家的地铁,就开始流眼泪。莫名难受,莫名抑郁。
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开始寻找原因。
会不会是,我的方向一开始就错了。
在大步改变之前,我先做了小的尝试,我从零售项目换到了国内最好的医药猎头项目组,接触默沙东,葛兰素史克,罗氏这些顶级药企的优秀人才。如果继续朝着这个方向,我大概将来可以进入非常不错的药企做个HR,拿着不错的薪资,享受着很好的福利。
但三个月后,我果断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我。正如我一年前觉得老师不适合我一样。
我辞职,在家待了三个月。
去招聘网站上,把一个一个岗位抄下来,做筛选,做删除,在自己的各个挑选职业方向的纬度里做填充。最后选中了互联网运营。
运营是个啥?我不知道,也没接触过。
就买了书,买了课,开始自学,从0开始,学技能,学项目,写简历。
三个月后,入职了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公司,老板是前安居客创始人,公司地址在何猷君向奚梦瑶求婚的商场办公楼里。
从这里开始,我才算找到了人生的职业方向。
从毕业到那时,我花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去寻找,尝试,探索。
后来又从上海折腾去杭州,从人力资源到电商,在那家公司带过十数人的团队;从杭州又折腾来上海,从电商到知识付费,入职三个月获得“明日之星”奖彰。
今天接到一个咨询公司的专家访谈,时薪1500。转为互联网运营后,我又花了两年时间,做到了高级运营的级别,在自己的领域里,有了一定专业能力,有了项目经验,有了带团队经验。
可这4年,太兵荒马乱。
从毕业的那一刻起,就未曾放松过。
知道自己起步晚,就老是怕自己落后太多。
今天突然想到,以前念书时,想着毕业了要如何如何,要学它个两三门外语,要去到处旅游,要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却一件都没来得及做。
写下今天这些,是想跟过去匆匆忙忙的状态告个别。写的都是“炫耀”,是不愿写太多“苦楚”,将来让这段回忆变得沉重。
从这个不是节日不是纪念日的这一天起,开始慢一点,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我所之探求,是那个让我之所以成为我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