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现在谁能都捻出来说上几嘴。
这个概念,成了许多人为自己开脱的完美解释。
我坦白, 几年前,我曾依仗着原生家庭的说法,在大街上对着母亲抱怨我对家庭种种不满。我把我的无能、我的自卑、我的软弱全怪罪于父母的失职,甚至对她说我宁愿不曾出生在这世上。后来母亲说,那天她很受伤,她一直以来,可都是在为了给我最好的而拼着呀,她尽力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虽然明白,我的成长环境相对是幸福的,可一旦细数起我的身上的各种缺点,我便无法对母亲的解释妥协。
直到某年,我跟朋友八卦另一个朋友的老公,他性格粗糙、家暴、不尊重女性,末了我说:大概是他父母早年离异、父亲疏离、母亲偏疼哥哥造成的吧。我的朋友当下就提出的异议:他已经是成人,他要做什么人,他自己可以决定。
“我们长大了,可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人了。”
我们了解到现在性格的成因,正是告诉我们:不,你不是天生就是这样的——这恰恰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源上修正或克服,不是么?
不能否认,恶劣的原生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可逆的,他们需要极强的意志去克服阴影。那么,反过来看,我们要做的,不就是要不把这些再施于我们的孩子身上么。
(未完,见评论)
评论:
作者: (接上文)
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养儿育女,多少都会有过失。上一辈的事情已成定局,责备和怪罪,行使后便了了;余下的,修行在个人。
原生家庭,应该是拿来警示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一代的性格养成,我们责无旁贷。而我们身长那些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弱点,别再怪父母了,我们得学会自己治。
我吃饱就睡: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行为思维,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行为思维。有些家庭教育,父母给不了我们的,并不代表我们此生就要消沉,我们更应该积极去改变现状。努力的去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富足的条件,引导孩子去发现他的喜好,而不是让他完成父母没有完成的梦。
作者: 是的 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