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在图书馆翻到的一本书,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源于之前在上海有深入接触过一个藏家,他收藏了不少这个时期的宣传画,且有些少量还是后来成名的画家参与过的创作。这段经历,使得我有机会再次去深入了解了连环画,宣传画这一类作品,并写了一些研究性文章。
如果现在还需要讨论艺术为什么这个问题,我只想退出讨论,因为中西方艺术史早就给出了答案。
我个人是喜欢这段特殊时期的作品的,虽然在很多人专业人士看来,作品没有艺术性,但我想说的是,其一,这些画里的人物形象所呈现出来的精气神和审美风格,是积极阳光,充满希望和力量,之后再也找不到了这类形象。其二,创作作品的人,是真切走进了田间地头,深刻体验了不同生活,而欣赏这些作品的人,是每一个普通老百姓,他们能负担的起买大画家的作品。其三,这些作品是真切画给被当时社会所尊重的群体。当然,书里拍的作品,不算很好,相比于我看到过的一些好的宣传画。
我接触过当年一位画过《红日》《南京路上好八连》连环画的老画家,他现在已经快100了,但精神矍铄,还在积极创作作品,去年还办了几个展。他当年三十出头,在上海靠画连环画(那个时候上海是连环画重镇),养活了一大家子人,还住上了大房子。而他的作品因为传播量够大,也确实影响了至少一代人的艺术审美观。
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是会有审美流变的,背后影响它的是市场还是某类群体,亦或是一种国家意志,其实是艺术家需要去思考的。

评论:
你说的都对: 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进步了,只要看制度是不是进步了就可以,否则一切都是浮云,一切都是轮子来回转
up: 文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