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抽空看完了“物体识别的计算问题”剩下的部分: 参照框架,形状编码,祖母细胞和集群编码。
“在神经水平上,物体是如何在大脑中表征的?……另一种可能是,我们对客体的知觉依赖于一簇细胞共同放电的模式”。可是大脑中的神经元不是无时无刻不在放电吗?baseline要怎么确定?这里的“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看到“颞下回和颞上沟底部的细胞选择性地对面孔有激活反应”,“层级结构的最低层是边缘探测器”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做过的实验结果,想就这两点和Ann讨论一下,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看到“如果一次只记录一个细胞对一个物体的反应,我们仅可能对所有物体中的有限个物体进行测试。生理学家的探索常局限于相对少数的细胞,通常不超过200个”就想怎样才能大范围地去做测试呢?
最有意思的是边看边开脑洞,竟然也会“似乎”想明白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有人“脸盲”,为什么男性潜意识下会选择和自己母亲面相相似的女性做伴侣[笑倒地]也许这样的课题正有人在研究着吧
评论:
Souler: 我觉得学过机器学习的我接下来也应该学点这个……
Souler: 现在可以同时记录几千个了。baseline很多任务一般是动物做最基本的fixation时候的评论放电率。取决于研究的任务不同会有不同。神经元群体放电的“模式”因为是高纬的比较复杂。对于高级别的脑区还是一个研究中的问题。
作者: 哇,谢谢回答~给你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