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阁下为何不玩太刀发布时间: 2025-04-11 15:07:09 浏览:4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关于“共情”的思辨讨论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曾对人们可以共情彼此这一点深信不疑,并自诩共情能力强而凭借主观臆断揣测他人的情绪。然而随着年岁的更替以及阅历逐渐丰富,我开始慢慢对“人可以共情彼此”这一观点有了些许不一样的思考。 首先,“人们可以共情彼此”这一观点并不是错误的,周围人们的悲喜确实会使我们自身的情绪起伏。无论是好朋友成功上岸的欣喜,还是同事家庭关系出现问题的悲伤。这些或喜或悲的情绪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我们自身的情绪波动,从而产生出“悲”或者“喜”的情绪。从这一点出发,人们确实是可以共情彼此的。 但是,这份共情并不是“绝对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我们所产生的悲喜的性质和我们所“共情”之人的“悲喜”并不相同,我们是因为他人的情绪波动而产生自身情绪上的变化,而那些本身情绪波动的人们这首因为其他事情与物体而产生情绪上的变化,因此这份“共情”出来的情绪变化并不是“绝对的共情”,而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共情”。 实际上,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很难共情他人的,比如有人为从手中滑落至地上的雪糕而痛哭流涕,围观者或许会认为一个掉在地上的雪糕而已,本可以重新买一个吃,这并没有什么好悲伤的。然而这位失去雪糕的人可能在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工作了很长时间,与此同时也承受着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压抑了很久很久,突然兴起去买一根自己很喜欢的雪糕,欲借着吃雪糕的喘息时间来暂时缓解那压抑的心情,然而这被他视为暂时性精神支柱的雪糕却意外掉在了地上,因此这本该为他带来片刻的放松的雪糕却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情绪瞬间决堤。然而周围的人并没有经历过他的处境,因此不理解其为什么要为一根雪糕而产生如此汹涌的悲伤,或许还会怀疑这个人不会是吃雪糕冻到了大脑。 只有真正和这位失去雪糕的人一样,在那样的压力下生活一段时间,并在某一天自发的兴起去买一根雪糕,并也因一场意外而失去它,才有可能在瞬息体会到为什么那个失去雪糕的人当时会有着那样汹涌的悲伤。然而想要一比一复制则是无法做到的,所能产生的只是相似的悲伤而已,我们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份“悲伤”。 正如毛主席所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也如古人有云“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们没有办法实践去完全体会别人的苦楚和喜悦,因此我们也就没有办法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对他人的绝对共情,因此我们也不能肆意标榜自身共情能力强。多换位思考,多设身处地,我们才有可能无限接近他人心中的“情绪”。 #共情力 #同理心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