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高福帅书发布时间: 2024-04-09 07:58:52 浏览:22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上海“爷叔”与北京“大爷”(转#喜欢大叔型 #北京朝阳 # ## # 老戏骨游本昌在电视剧《繁花》中扮演的“爷叔”形象深入人心。 以至于一位久不联系的北京朋友问我:“上海爷叔和北京大爷的意思是不是差不多?”本想先调侃一下再作回答:“你大爷的,从不冒个泡,突然来个电话就问这个啊?爷叔我不作答。”哈哈哈,対方大笑,连说“懂了,懂了”。寒喧几句便挂了电话。难道这是他要的答案?懵圈了! 也许我出生上海,后又工作并落户北京的缘故,过去常有上海或北京朋友问我同一个问题:你更喜欢北京还是上海?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去上海办事,一位时任上海某银行行长的大学校友来看我,坐在酒店大堂聊天,他一本正经地问我这个问题,我回答:这两座城市我都喜欢,如果非得从中二选一,我还是喜欢北京更多一点。听罢,他竟然一惊,含在口里的咖啡差点没喷出来。 实话说,中国众同城市虽各有千秋,但无一座城市堪与北京和上海比肩。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帝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城市性格透着“大气粗犷”。上海开埠虽晚,但长期受西化浸淫,城市气质显得“洋气细腻”。举个例子可以说明,如果形容一个人精明,北京会说“猴精”;上海却讲“门槛精”,这个“门槛”乃英语猴子money的发音,“与“猴精”是一个意思。上海文化中舶来品的元素多,所以城市文化更加多元。 一个古为今用,一个洋为中用,融入了这两座城市的文化肌理,当然会滋养出不一样的城市性格和气质。 我小时候“爷叔”二字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上学路上遇见与父母同辈的男性邻居,会恭敬地打招呼:爷叔,早上好!父母的男同事来家串门,会热情地接待:爷叔侬坐,请吃茶。 而在北京生活时,“大爷”二字用的极少,偶尔问路时,会找一位年长者,客客气气地询问:大爷您好,劳驾打听一下,上哪儿该怎么走?问后还得答谢一声:谢谢您!“大爷“一词用的频率较高时,不是调侃就是骂人:你大爷的!此大爷非彼大爷,有其特定的含义,北京人都懂滴。 细究起来,“上海爷叔”和”北京大爷”这两个称呼的相同相迥之处,与这两座城市的性格气质却颇为吻合。 首先,是对长辈的一种称谓,代表着家族的延续和传承。上海话里“爷叔”指的是父亲的弟弟,也即常说的“叔叔”。北京话里的“大爷”是指父亲的哥哥,通常说的“伯伯”。不过北京“大爷”的“爷”字有两种发音,代表两种含义。“爷”字发四声(同“叶”),表示对父亲的哥哥或是对中年以上男性的尊称;“爷”字发一声(同耶),则表示对有头有面儿长者的尊呼。不是老北京对此往往容易弄拧。 其次,代表一种江湖地位。无论是“北京大爷”还是“上海爷叔”,不只是一种亲情的称谓,也意味着是一种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富有虔诚的敬意,且含有浓郁的情感。在“大爷”和“爷叔”面前,可或多或少地得到人生经验的指导,或者享受到长辈对晚辈的宠爱。例如,游本昌在《繁花》中扮演的“爷叔”,阅历丰富,手眼通天,不仅是阿宝的人生导师,也是职场和商场的江湖上许多人想拜的“码头”。相声演员于谦在北京德云社没有任何股份和职务,但是德云社上上下下毕恭毕敬的一句“于大爷”,足以彰显出他在德云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江湖地位。 再次,是一种地域文化的符号。“大爷”和“爷叔”虽是两个充满亲情和敬意的称谓,但前面一旦加上了“北京”和“上海”二字,则反映了这两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和语言风格。 “北京大爷“讲局气,天子脚下民不俗,性子直,说话损,好管事,牢骚多,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谁家的福谁家享,谁家的祸谁家受;讲起理来比谁都讲理,犯起浑比谁都浑蛋,大不了最后来上一句:得嘞,您是大爷,我认了还不行嘛!大爷就是大爷,爱谁谁! “上海爷叔”讲腔调,做事做人喜欢清清爽爽,有条有理;无论钞票是多是少,日子过得精打细算,有滋有味,我不沾你便宜,你也不可以揩我的油;掼起浪头来照样豁得出去,与人打交道习惯把丑话讲在前面,不要搞到最后拆烂污;有时也会掼出一句:搞七捻三,侬搞啥百叶结?爷叔不愧爷叔,拎得清! 不同城市的不同历史文化会给出生或长期生活在这个环境下的人刻上不同的城市烙印,每一种城市文化都有其合理的精华和应该剔除的糟粕,这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人的性格的多面性注定了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只戴着一付面具在社会上生活,“北京大爷”的牛逼以及“上海爷叔”的腔调,我都欣赏、都喜欢。但是一直觉得自己骨子里就是一个“糙人”,所以在欣赏和羡慕上海爷叔尤其是“老克勒”的那种腔调的同时,更多向往的还是北京大爷那种“浑不吝”的散淡活法。

评论:
茶韵: 涨知识了[呲牙笑][点赞]
LiLi的天空: 谢谢,学习了[微笑]
自由的风: [爱心点赞]必须赞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