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明代戏曲小说及民歌等通俗文学的发展,明显的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明代文学家对于情感的论述特别丰富,往往把情感作为品评作品美学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准则,这是对于宋元以来理学专制的反弹,也是肯定自我和张扬个性的一种表现,从李梦阳认为,真诗乃在民间,到袁宏道称民歌是,真人所作真声,再到汤显祖创作,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有情人杜丽娘,再到冯梦龙编短篇小说集,名为情史,提出情教说,都表明明代情感论的发展与俗文学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明代以前的文学理论主要建筑在诗论文评的基础上,重在真实,往往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而戏曲,小说和诗歌,散文不同,他们描绘的故事和人物大多是虚实相间,真幻互出,多有艺术虚构,但直到胡应麟才对唐传奇的艺术虚构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后来的一些文学评论者在评点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时,都对文学的虚构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再次是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由于宋元以前长篇叙事作品并不发达,有关于人物塑造的理论也比较缺乏,而在明代,随着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小说的出现,人们开始对人物塑造和性格刻画的问题予以关注,叶昼就在点评水浒传中曾经提,同而不同处有变,这体现出在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人物性格论已经具有相当的深度,最后是也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中国文学史上大张旗鼓的提出语言的通俗化,是随着白话小说的繁荣兴起的。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在书名上就突出了通俗两字,书卷首也强调了通俗的重要。这种语言的通俗话更体现在文学自身发展上,特别是小说的发展上,这种观念不仅对于当时的俗文学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后来特别是晚清文学革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