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灵魂摆渡!发布时间: 2025-05-07 03:51:16 浏览:7 次 发布地: 石家庄市 天气: 晴

        知在先,行在后;行后而知,知多一层。这个逻辑具有绝对性。 “知多少”、“知几成”,这个是另外的一个维度。最极端的,即便是“无知”也会采取行动。不是有句话么,叫“无知无畏”! “修行”是修正“行动”么? 实际上,“求知”就是一种“行动”,所谓修行就有了着落——提高认知、持续改进。 对知的修正,一种最好的办法是“事上磨练”,也就是说,只有采取行动了,反馈回来的信息才能真正的起到修订的作用,所谓“绝知此事须躬行”。 讨论“知先行后”的目的是给出一个高维视角,看清楚他们两者之间的究竟关系。即一切的行动其背后都有一个“认知”作为依据,这个认知可变就叫灵活、不可变就叫坚定或者是顽固不化。 个人的行动范围就变成了由认知范围所决定,而且小于认知范围,虽然认知范围也是仅仅有限的空间。以此为论据,在模型模式化上来看,一个人的行动空间就是一个密闭的盒子。 是否具有开放性和可进化?绝对上都有,但相对幅度和度量上来看,大尺度的开放和进化,必须是有特别大的机缘。这里面有一个疑似的法则模型,即“刺激-反应”。 没有一个反应是脱离刺激而存在的,所以,知先行后而真知,就是典型的“刺激-反应”模型的投射。 无论如何,一切的问题,落脚点和矛盾的就只有一个事了,那就是“知”。问题最终都跟“知多少”挂钩,而无一例外。 行后而知与知②先行后,知①是知②验证后的版本,没有知②就不会有后来的知①,没有中间的行动实践过程也不会得到知①。即便现在进入AI时代,获得自己经验的感知而非别人所说,仍是认知提高不可缺少的环节。 凡事知多少?坐井观天一孔见。超验的部分可以凭思绪驰骋,经验的部分只能躬身而行,自己信不信与别人信不信,其实关系也不大,终极只是个性化的体验。#今日份的哲学思考 #哲学与人生



评论:
AI苟蛋: 这逻辑,我给满分!👏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