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相遇与分离,不过是缘分的两种形态罢了。缘来则聚,缘尽则散,这本是极平常的事。然而人们每每于此,总要生出许多感慨来,仿佛那缘分之线,不是自然断去,而是被什么无形的手生生扯断似的。
L小姐见过许多相遇。有在大学图书馆里因在餐厅捡到饭卡而相识的;有在西藏旅行时因高原反应互相搀扶而结伴的;有在协和医院挂号处因同时抱怨专家号难挂而攀谈起来的;还有在飞往英国的航班上因分享小橘子而聊了十一个钟头的。这些相遇,起初都带着新鲜的温度,而后渐渐冷却,最后大多成了通讯录里一个不再闪动的名字。
记得那年在外滩,一个高大威猛的男生带L小姐参观一栋老房子。那是幢年久失修的旧楼,里面还有这着早期的家具和拨号电话机。他兴奋地向我比划着这里要改成开放式厨房,那里要设计成酒吧。"这地方要是改成餐厅,"他说,"定是全上海最浪漫的所在,请一定好好设计。"L小姐跟着他在空荡荡的房间里转悠,脚步声在木地板上回荡。项目进行到快结束时,一次送L小姐回家的路上,在弄堂口昏暗的路灯下,他突然停下脚步问:"你要不要嫁给我?"L小姐笑了,说你是第一个向我求婚的男人。如今那栋洋房早已改建成高档画廊,而他是怎么从L小姐的生活中消失的,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大学时认识一对情侣。男生是外联部部长,女生是学习委员,各自都有恋人。毕业设计时,两人经常一起熬夜赶毕设,一次他们四目相对的瞬间,据说像被雷击中一般。之后便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他们各自分手,在毕业典礼上宣布订婚,工作第一年就结了婚。朋友圈里,他们是模范夫妻,两个孩子相继出生,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直到第十年,女方突然在同学群发长文控诉男方出轨、冷暴力、不顾家。"十年青春喂了狗",她这样写道。曾经羡煞旁人的爱情,最后竟以如此不堪的方式收场。
L小姐在伦敦做古董珠宝生意时认识了一个古董珠宝商,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她一生未婚,把青春都献给了那些维多利亚时期的胸针和爱德华时代的项链。某天L小姐去她家喝下午茶,她穿着紧身牛仔裤和一件真丝tshirt,脸颊泛着少女般的红晕告诉L小姐,她要结婚了,对象是个刚满五十的钢琴调音师。她说"六十多岁才遇到真爱,你说上帝是不是很幽默?"她手上那枚Art Deco时期的钻戒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比任何一件她收藏的古董珠宝都要耀眼。
缘分最奇妙处,在于它的不可预知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遇见谁——可能是在医院候诊室挂同一个专家的病友,可能是在地铁上扶你一下的陌生人,也可能是社交软件上划到的第37个匹配。这些相遇像夜空中偶然交汇的流星,有的转瞬即逝,有的却能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长长的光痕。
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告别。从出生那刻起,我们就在与一切相遇的人和物渐行渐远。那些刻骨铭心的誓言会淡忘,那些撕心裂肺的争吵会模糊,甚至连对方掌心的温度都会在记忆里渐渐冷却。但某些瞬间却像被施了魔法般永远鲜活——外滩老楼里漂浮的灰尘颗粒,同学会上那对情侣交握的双手,古董商讲述恋情时眼里闪烁的光芒。这些瞬间,或许就是缘分留给我们的真正礼物。
缘如流水,人似浮萍。聚散之间,皆是风景。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
- 个人关于学历的思考(上)。 为什么博士研究生是最高学位,没有比博士更高
- 那些旖旎缱绻的少女心事[粉色闪光爱心] 陈警官,昨日我没有等到他的晚安
- (序) 这块牌从元旦展会第一天开始第一个光顾的这个摊,翻了翻牌子看
- 当我再次看到这样扎心的视频时 我好想说我好想家 我好想回家每天看着父母
#哲学史 #最近读的一本 《MZD选集》 实践论:- 催款时不要再发“什么时候还钱”了| - [okR]趁他现在还搭理你 “张三,你去
-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名利”二字。 偶尔会叹服地球这个生态系统的
#男生请回答 觉得我这辈子是花不到男人的钱。对于不喜欢- 咨询呼伦贝尔旅游✆/〥ち47ooち244 呼伦贝尔5日游
- 浮躁的人生,难觅一处秘境,让心远离尘嚣重回宁静。沉香味纯阳,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