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经历了越战和水门,《星球大战》别说会不会火,就连会不会出现,也是个未知数。
那个年代的美国人民,急需逃避现实,也渴望重拾希望,更幻想着自己还有欢呼的力气。
于是,那些能让人躲进电影院和窝进沙发短暂“遁世”的作品,就格外受欢迎。
《洛奇》如此,《超人》如此,星战更是如此——直接就把观众甩外太空去了。
《星球大战》在1977年出现,在那之前,斯皮尔伯格已经在1975年用一部《大白鲨》刺激了观众的眼睛,也打开了新的“观影体验”。
但不同于擅长创造封闭世界和立体感官的斯皮尔伯格,星战系列则完全是是踩在了观众没做好准备、没想到自己会接受的“幸运点”上。
因为星战发行之前,几乎所有等着赚钱的人都不看好它,更不能想象这样一部断年又宏大的制作,从哪方面可以吸引观众。
毕竟,那个时代的审美,或者说很多人以为的观众审美,还停留在“发泄”式的情节和画面——马丁的《出租车司机》,科波拉的《教父》。
评论:
作者: 但星战不仅赚了很多钱,还卖出去很多周边。可谓是戏里戏外都创造了难以想象的营收。
除了哗啦啦的钞票,星战也开启了好莱坞的“新世界大门”:大制作,不到不会死,还找到了一条新的路。
而且,强者内核➕男性统治,简直不能更符合好莱坞的标准。以至于后来的很多故事里,都有星战的影子。
即便最苛刻的影评人,也很少去指摘星战的“无女”设定——唯一的公主,都很刚。
作者: 说到底,不过是因为这个包裹在古典戏剧的电影,抛出了一个更宏大的主题:寻找自我,接纳自己的阴暗面。
如今43年过去了,星战还在继续,那些看星战的人,也都已经长大了。
情怀,是最陈的佳酿。一杯不够,就再来一杯。
重刷一遍星战系列,是否还记得当年的感受?
灕汐: 在接触科幻电影之前,我一直是现实题材的拥趸者,不过觉得这些奇思妙想后来打开了我的想象纬度,虽然不会很兴奋去找这样的电影小说去读看,但是看到了还是会看下去,这么多年,也看了很多,对阿西莫夫也略有了解。直至现在对刘慈欣的热爱。星战就属于初期科幻观影系列。虽然没有你们的情结,但也能感受觉得科波拉的超前。虽然后面的好电影很多,但他的地位不可动摇,毕竟是星战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