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人生一瞬发布时间: 2021-05-02 00:34:05 浏览:9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一个人60min即兴演奏。 Keith Jarrett 1975年《科隆音乐会》。 爵士音乐史上的奇迹。即兴作曲/钢琴独奏之经典。 1975年1月27日,年仅17岁德国女孩薇拉·布兰德斯,德国最年轻的音乐会策划人,说服科隆大剧院,为美国钢琴家Keith Jarrett,举办一场深夜即兴爵士音乐会。 但主办方没能按要求,准备好合适钢琴。Jarrett试琴发现错音很多,直接走人。小姑娘追出去,大雨中隔着车窗,哀求Jarrett留下演出。终铸传奇。 Keith Jarrett就在这架坏了的钢琴上即兴弹奏。 Part one,开头那串音符一出,如受神启。 抬头望见,漫天恒星,熠熠生光。 演奏开始时,引用了科隆歌剧院信号钟旋律,观众们发出一阵细微笑声。 Jarrett避开那些高音部分。一直用键盘上中音区部分演奏,这使得音乐非常舒缓,还有环绕音效果。而且,因为那台钢琴的声音太小了,他要在低音区制造一些有轰隆隆声的即兴重复片段。 演奏过程中Jarrett还有数次“嚎叫”,是因为当时手指跟不上他脑子里的灵感,他感到不满和沮丧。事后他解释说。 全程即兴,可称通神。#Part I #Keith Jarrett #The Koln Concert

评论:
作者: Miracles always happen inadvertently, let you unexpected.
作者: 约翰·伯格曾在《立体派的时刻》文章中写道,“在某个瞬间,一段音乐可以开启一条通往所有艺术本质的线索。”对于伯格所说的那种暗示力,对于“相比之前无数未被察觉的沉默,那瞬间的突兀”,在Keith Jarett手指触及琴键的那一刻,我们能最强烈地感受到。 令人惊叹的是,这种正在目睹创造性时刻的感觉,几乎不会随着Keith Jarett音乐的继续而减弱。在Keith那里,音乐创造的持续不断使伯格所指的“瞬间”被包含在演奏期间的每一秒。那就是为什么他的音乐有种自成一体的时间感,并能将我们如此亲密地吸人其中。 相反,他采用了自己独特的创造方式,让自己的思想尽可能地一片空白,而音乐似乎只是在吹拂着他。
作者: Keith Jarrett是最欧洲化的美国音乐家,也是从西方古典音乐中受惠最深的(他为ECM录制过巴赫的《十二平均律》) 在他大部分独奏作品中,对节奏和即兴毫不动摇的坚持 —— 当Keith Jarrett处于最佳状态,各种类型的音乐在他作品中舒展漂流,却没有任何束缚感,没有努力要把那些截然不同的影响结合起来的刻意感。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