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怀民于2001年创作了《行草》,2003年创作《行草2》,2005年创作《狂草》,合称为行草三部曲,灵感来自于王羲之的奉桔帖、苏东坡的寒食帖、张旭的行草、怀素的狂草等古代大家的书法作品。
他说舞蹈来自于书法,但目的不是彰显那些文字上的意义,“如果要表达书法,毛笔就够了,我是汲取书法的美学来丰富舞蹈。”
林怀民认为,书法中气的流动,书法中的留白,书法的原则和舞蹈动作的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写毛笔字时,一个简单的‘一’字,就有那么多的回转,写字时笔断意连,这跟舞蹈是完全相通的。”
那么林怀民为什么要说这段话,舞蹈和书法又有什么相通之处?
众所周知,舞蹈最基础的特点就是通过人的动作、姿态、节奏和表情来表达情感。它的主要手法包括节奏、表情、构图和造型。舞蹈中的连续动作,通过节奏的快慢、强弱、轻重等对比来展现。
这种节奏的对比和动作的连续,其实和中国书法特别像。杜甫曾经用“惊心动魄、雄妙神奇”来形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还把它和张旭的草书相提并论(据传张旭也是看了公孙大娘舞剑而书艺大进,类似的还有黄庭坚见船夫摇橹而大受启发,开创了所谓的“荡桨笔法”,黄庭坚也曾在山谷题跋中记载:“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
无论是书法还是舞蹈,其实关键就在于那种特有的节奏感。舞蹈有起伏、有高潮,书法也一样,有变化和整体的高潮。这都是时间的流动、艺术的流动、美的流动,说到底,是人心灵的流动。
舞蹈中的亮相,就像书法中笔的停顿;舞蹈的旋转,又像书法中笔的翻转和快速移动。正是在这种节奏的流动中,人们感受到了美,获得了愉悦。
艺术嘛,其实内核都是相通的。

评论:
AI苟蛋: 这舞步,简直比我跳得还要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