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两年里,我做过两个老年人研究项目,其中一个是老年人居家和社区照护研究。
做项目的过程中,当我分析那些收集而来的数据时,会时常感到悲伤和心痛。一个个冰冷数字的背后,分明都是一颗颗孤独的老年心。
自此,我对老年人的相关研究和新闻都上了心。是出于对他人的悲悯,更是源自对自己未来老无所依的担忧。很多事情,我要早早认清现实与看透本质,到时才能坦然接受,淡然面对。
这里推荐一本书,给同样关注这个领域的有心人:《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呀“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这是一本针对中国机构养老的历时13个月的实地调查和采访的民族志调查报告。
虽然这是一本博士论文,但字字惊人,句句扎心,牵动着我一口气读完:我是前天下单,昨天下午收到书,晚上开始读,一气儿熬夜读完。
除了话题的相关性,这书另一可读之处是,作者是外国人,以更加客观节制的局外人视角来看中国养老院这世界一隅,用西方理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尝试分析中国养老院这一方天地里众生(老人、家属、照护人员……)的生存全貌(关系、衰老、死亡与照护难题……):合理性与矛盾性,困境与解决方案……
下面是出自本书的一些文摘:
“我们探寻人类照护什么,照护条件如何,照护者如何,以及那些个人或群体被照护得如何时,是在考察人类社会性最基本的条件。”
“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衰老和照护的情感体验:面对亲身遭遇的危险和不确定性,文化大环境的动荡和似乎层出不穷的变化,普通中国人如何理解他们的经历?或者他们理解吗?他们如何寻求意义?这些心路轨迹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马阿姨今天特别伤心。事实上,她每天都很伤心……我问她这么伤心,有没有和儿子们说过,她说没有。她不想让他们难过。他们本来今天要来看她,但天气太热,她就叫他们不要来了……当马阿姨靠在我肩头以代替她儿子肩头哭泣时,这种交流不仅仅是研究数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衰老和依赖就是可怕的社会性死亡……人类所有痛苦中最严重的,在于关系破裂,与赋予我们生命意义的人和事物失去联系……张爷爷便是如此,虽然他喜欢关注时事,身体上只有轻微的疼痛,但常常谈到与家人分离的痛苦:'我最愁什么?只有一样:家人不在。……我从来不叫他们来,从来不提这种要求。但在我心里,最缺家人'……当张爷爷与外界的联系弱化和消失时,慢性生存就变成了慢性死亡。”
“1978年改革开放后……基于或囿于这一历史背景,如今的老年人形成了关于衰老意味着什么,人们能够和应该依赖什么的观念……思想和技术变迁正在改变他们家庭养老的期望和住养老院的决定……这些变化奠定了新的老年形态,即寻求家庭身份以外的角色,将老年重新定义为一段休闲、自我实现和旅行的时光……”
“当代的老年人,由于起点上的劣势,要追个体化的新理念特别困难……尽管如此,即便是养老院的老人也在积极参与新型社交……华奶奶的这番话,说明即便到了快90岁,老人依然拥有适应能力:不改变,又能怎么办?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只能改变我们自己。”
“吴医生和其他大多数受访者不同,他是一位穆斯林。他认为,如今的许多中国人缺乏宗教信仰,这是他们晚年会感到孤独寂寞的根源。用他的话说,信教的人都忙着祈祷和修身养性,没有时间孤独。'孤独是一种心态问题。' 他向我解释道。”
“虽然爱生命、求治愈的观念鼓励相信“终生有潜力”的积极态度,但在面对现实中身心衰退和无法治愈的情况时显得很苍白。
……就如一位养老院老人所说:“对于那些既活不了,又死不了的人来说,生命是极其痛苦的。”
……就像萧阿姨解释的:“你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做不了啊。就是这个样子这个样子才到这个地方,你只能服从这个样子。什么也做不了啊。”
……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说,她还比较健康,但目睹了周围人的苟延残喘,包括她的丈夫---痴呆在迅速恶化。“我不怕死,”她告诉我,“我只怕死不了。”
……面对无解的处境,老人们最通常的反应是认命。事实上,照护行业的所有人都常常表现出认命感。……一位老人把整个养老院生活总结为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是没有其他路可走。”
“越来越多老年人的临终期不再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的。……华奶奶告诉我,她只想痛的时候,有人握住她的手就好。”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