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有感
一、时间:在历史褶皱中解剖社会机体
从2024年霜雪初覆到2025年春风渐暖,我如同一名解剖学家,手持《资本论》的手术刀,将资本主义社会的肌体逐层剖开。这座由商品堆积而成的“社会巨塔”,其砖石缝隙里渗透着三百年的血汗与谎言。时间不是日历的翻页,而是价值规律在历史皱褶中的显影——每一页的阅读,都是对“永恒市场”神话的祛魅。
二、信仰:在思想矿井中掘取真理之火
有人问:“为何要读这本旧书?”我答:若将19世纪中叶的欧洲比作一座沸腾的熔炉,那么马克思便是将铁水浇铸成理论钢锭的匠人。读《资本论》,恰似穿越时空聆听“马老师”的系统授课——不是膜拜教条,而是点燃理性之火。正如工人需要铁锤击碎锁链,思想者需要辩证法击穿蒙昧。
三、科学:数学公式是刺向空想的投枪
当庸人将哲学贬为辞藻游戏时,《资本论》却以数学的冷峻与逻辑的锋刃宣告:真正的社会科学必是“理学”!价值公式(W=C+V+M)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将剥削量化成可计算的罪行。这让我想起化学家测量元素配比——若剩余价值率(M'=M/V)是资本主义的“元素周期表”,那么每个百分点的攀升,都是工人生命时间的蒸发。
四、治学:在概念迷宫中修筑真理长城
写作如砌墙,每一块砖都需经受历史风雨的拷问。马克思四十年著书,恰似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不是堆砌石块,而是用范畴的巨石垒砌批判体系。当我看到那些修改数十遍的手稿时,忽觉今日“快餐学术”何等可笑:用PPT拼凑思想的人,怎懂得用血墨书写真理?
五、方法:辩证法是穿透表象的X光机
资产阶级学者用显微镜观察市场波动,我们却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X光机透视骨骼深处的阶级裂痕。“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陈云同志的箴言,恰是《资本论》方法论的东方回响。譬如分析平台经济:剥开“算法中立”的糖衣,内核仍是时间窃贼(平台通过数据监控榨取骑手的“隐形剩余劳动时间”)。
六、精髓:剩余价值是资本社会的原罪
若将资本主义比作一场魔术表演,那么剩余价值理论就是揭穿机关的解密手册。当资本家宣称“机器创造价值”时,我们指着他身后的工人说:“看!无酬劳动正在转化为你的利润!”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恰似将鸟儿与天空割裂——私有制的锁链越沉重,阶级对立的暴风雨越迫近。
七、现实:在数字牢笼中重燃批判星火
今日之世界,996被美化为“福报”,零工经济披上“灵活自由”的外衣。但若用《资本论》的透镜观察:
外卖骑手的轨迹是“绝对剩余价值”的数字化再生产;
直播网红的打赏分红是劳动力商品化的赛博变种;
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是要在这片土地上证明:社会化大生产完全可以挣脱资本逻辑的绞索。
八、传承:在青年心田播撒批判的种子
对大学生而言,宣传《资本论》不是背诵教条,而是锻造“批判性思维”的犁铧。与其在课堂复述“M→M'”的公式,不如带他们走进车间田垄——看看新能源工厂的“无人化”如何掩盖对全球南方的矿产掠夺,看看“乡村振兴”如何重构城乡价值循环。记住:理论若不能化作刺破现实迷雾的利剑,便只是博物馆里的青铜器。
结语:真理是永不完工的大教堂
合上《资本论》,耳边响起1848年的宣言:“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而今日的我们,正在用中国式现代化书写新的答案——不是用资本逻辑复制贫困,而是用社会主义积累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石。这座思想大教堂永无封顶之日,因为每个时代的劳动者都在为其添砖加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