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给五个硕士生看了学位论文,给两个硕士生看了提纲,最多出现的问题竟然是实体和程序不分。比如故意的“认定”、明知的“认定”、不同意的“认定”等题目,凡是出现“认定”就免不了证明和推定,早打算写程序法当时何必选实体法专业或者导师呢?更离谱的是,即使站在程序法的角度,也不能通过推定来分配举证责任,从而解决证明标准问题吧?
第二多的问题是,无问题意识,为什么同一份规范性文件你能解读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却没有判决支撑任何一种?为什么要谈侵犯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必要性在哪?为什么要区分这俩概念?咋不去区分草莓和海王星呢?
不过还好,至今没出现“治理”,这个词比“认定”造成的杀伤大多了。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
- 【姓名学知识分享】
- 很喜欢宫崎骏的一句话:“其实我很早就知道我们不合适,但我还是拒绝了所
- 想起我第一次来上海前,这里给我的刻板印象是,高消费,迷人的外滩,偶
- 哈哈哈哈哈,今天情人儿节。 奉献给你们一条思考:你们见过哪个人说,人
- 我对武术和修炼的爱好,感觉不适合放到博客上,也许Soul正合适。 武术只
- 你们觉得男方做的对吗? 王婆的相亲会上,一个89年的女孩看上一个88年的
- @隐身小助手 再来一次, 我一定不要耗尽所有努力只为“考上大学”。 回看
- 二 之二十六 鼠窝600 公司急需daikuan,各大hang四处奔波申请新增规模,皆渺
- 打败一个成年人真的太容易。本来和老板说好今天给我回家去给我妈过生日
- ex回国 我去做交换生 一个人收拾打包好原来家里两个人的行李 安顿好他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