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平静的残酷---《楢山节考》 导演:今村昌平 国家:日本 年份:1983 平静地残酷,或者是平常的残酷,今村昌平之所以离开小津安二郎,那是因为他看到了很多的残酷。 这是一个封闭的村庄,这个村庄里所有的人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可以储备足够的粮食去应付大雪纷飞的冬天,大概是环境很恶劣(而我看到的环境好像并没有达到影片所要描述的恶劣),无法生产足够的粮食供养所有的人,所以,无论什么人,到了七十岁,就必须由家里人背到楢山上,让其死亡,无论以什么方式,冻死,饿死等等,而这个仪式已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这种仪式也已经成了生存道德准则的一项标准。 一切为了生存,这已经成了这座村庄的基本道德观。以及这种道德观对人性欲望的压抑所产生的种种冲突,时常让人震撼,比如兽J,集体活埋,以及爱的最终丧失。 奶奶,对奶奶来说,上楢山,已经成了一种很神圣的仪式,如果不能上,那是很丢人的事情,她甚至为了证明自己已经老的没有用了,偷偷把自己坚硬的牙齿用石头磕掉,当在楢山上父亲表现出犹豫地时候,奶奶显示了自己的坚定和决绝,我想,这种坚定除了由年龄决定的之外,也应该有为了家族的荣誉而去牺牲的信念,也有为了家族的生存而牺牲的信念。 父亲,在一种犹豫地态度之中,他爱他母亲,但当一切到来的时候,他平静地接受了,并且亲自执行,要死,就死在自己的手上,这是一种爱,残酷的爱。影片结尾的部分,有一段长长的片断,描述了父亲背负奶奶上楢山的整个过程,我形容这个片断是一段坚硬而又柔软的过程,非常的精彩,当父亲把奶奶放在楢山上那一堆堆白骨之间的时候,父亲跪下来抱住奶奶痛哭的时候,我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也潸然泪下,我想,能被感动的人,仍然有机会证明自己是一个好人。 儿子,年轻的心仍保留一种赤子,当他的老婆一家人被整个村里的人有预谋地活埋的时候,他陷入了一种几乎歇斯底里的状况,很有趣的镜头,当他在床上拼命的呼号的时候,他的继母,父亲,奶奶在做着家常事,他的继母顺手把他的房门一带,把他的声音关住了,这个镜头让人触目惊心,为了不让他老婆的一家人再偷粮食,村里决定把他老婆一家人抹掉,七八口人啊,而他老婆还怀着一个孩子,除了他,所有的人好像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就像父亲对奶奶说的话一样,过二十五年他儿子就要背着他上山,在过二十五年,他孙子就要背着他儿子上山,这是设定好的程序,每个人都这么过,无论你愿意不愿意。 儿子,父亲,奶奶,三个阶段,仿佛就是一个人从爱,到了对爱的犹豫,然后到了对爱的冷酷的整个过程,爱是多么脆弱,它经不起生存的一丝考验。这就是人类爱的递减程序,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成人了,如果你为了个人的利益放弃了爱,你和你周围的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正常的,但你如果在你个人的利益大于你的爱,而你依然选择了爱,多半你就会被认为是傻瓜,所以,现在,傻瓜越来越少了。套用尼采的一句话:理性,太理性了。 我觉得这个小村庄就像日本国缩影,封闭而贫乏,自我感觉生存于残酷之中,于是为了生存不择手段,也培养了大和民族一种残酷的人性。大和民族在历史上直到现代,一直想走出日本列岛,当无法成功之后,就对周围的一切深感不安,同时又深具恐惧,然后变得对周围的一切过度敏感,而且还有一种歇斯底里的倔犟,它时时幻想着自己的灭亡。大和民族只会屈服于能给予它安全和安定的力量,就像大和民族现在屈服于美国一样,如果足够强大,大和民族就会屈从于你,甚至是那种带有卑躬屈膝态度的屈从。可以判断,大和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但是,他永远不具备有引导和带领世界的气质,它将一直跟随在别人的后面,做一个优秀的跟随者。 上楢山,要遵守几条规矩,一,出门之后不准再说话;二,出门的时候不能被任何人看到;三,回来的时候不得再回头望。这几条真是揣摩透了人性,事先就把可能失败的可能性都掐掉了。 电影里还有几个镜头可以关注的,弑父。在影片的开始就有一个悬念,即爷爷失踪了,并且一直杳无音信,村里一直传说爷爷就在附近,到后来父亲告诉奶奶,在一棵树下,由于爷爷不肯背父亲的奶奶上山,他枪杀了爷爷。在一个幽暗的日子,在奶奶即将要上山之前,父亲又拿着枪,朝那棵树射击,那棵树顿时狂风大作,像似被灵魂附体。弑父,在古代文学里有着非常强烈的象征意味。 还有就是不断出现代蛇的镜头,在儿子和他女朋友做A的时候,不停地在屋檐攀援的蛇的镜头,青蛙一直都是女性的象征,是否蛇在这里代表着男性?联想到今村昌平在《鳗鱼》里不停地出现鳗鱼的镜头以及对鳗鱼的评述,今村昌平总赋予这些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我是一直没有搞明白的。 日本电影导演的画面一向很美且干净,今村也不例外,如果说小津几乎不用外景,那么今村几乎不用影棚,看来除了在内容上反叛小津之外,在取景方面也走向另外一条道路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