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来源 人们看待事物,不管是精神的,还是实在的,都倾向于以因-果的方式呈现,实质上就是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这种看问题的方式,是从最原始的应激性缓慢进化而来的。它让我们有能力将经验转化为规律或观念。提供对于未来的预测性,指导我们的行为。 如果我们觉得意义就是功能。 那么经验是没有意义的。只有经验被提炼出规律或观念的时候,我们才认为被观察的对象是有意义的。 但实际上,那些我们通过观察,无法得出规律或观念的对象,我们倾向于以神秘主义的方式去理解,附会出意义。或者常常以扭曲的的方式,解释现象和经验。即使我们清楚我们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 可见,意义并非指的是实际功能。 意义是意识对经验的一个必然的加工过程。只要能感知,必然有意义。 如果真的认为这世界上有这么一个 没有 意义的存在,人们哪里会有求真的动力? 经验所及,思考所及。 思考所及,皆有意义。 我思故我在,存在必然有意义。 存在是意识对于差异的感知。 差异其是意义的来源。 数学是差异的本质。 很可能数学就是世界的本质。 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哪些规律和观念其实是一种错觉或属于时代的局限? 现象学和虚无主义思潮,仅仅是站在这个角度,对现存的意义做出的一次问诘,波及对于世俗生活的广泛的不信任。 要是他们真的是虚无,那么就不该存在这么一个概念,引起你们的好奇。 如果这世界上有没有意义的东西,你根本也就感知不到。也就不会出现在意识和语言中。 时间轴上,意识里存在的空白处,大约才是虚无之所在。0-2岁的记忆空白期,无梦的睡眠以及死亡。 这样看来,梦境可以理解为意识对于虚无的一种反抗吧? ----------------- 如果真的认为这世界上有这么一个 没有 意义的存在,人们哪里会有求真的动力? 道家有这样的倾向,以抽象的思维方式,让原本抽象的事物更加抽象。 技术上,它是在否定差异和自我。没有出路可言。 -------------------- 既然差异是意义的来源。 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定义自由 自由是为了通过尊重和保障个体的差异,避免生命堕入虚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