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上的知道和心上的理解是不同的。 比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字面意思大多数人都知道,但能做到心上的理解,非高僧大德不能。 一部分人能见到某一方面的相是虚妄,某一方面的相非相,或者某一刻。 处于半见不见中。 我个人最近对此的明悟,是发现人是被念所拘的,几乎无时不刻的被自己的念头笼罩。 念和相是什么关系呢? 相,是静,是外,念,是动,是内。 如果把人生比作荧幕上的剧情, 就是一帧帧的静态的相随着念头的波动不断生住异灭。 执念,就是我们的念头执着于某个相,就像视频播放的时候卡在了某个地方过不去一样。 被卡住了。 大多数人不会察觉到自己的执念,会把关注点放在外面的相上,虽然知道事情一直在变化,万物无常,但仍然希望保留其中认为美好的相,希望永远停留在这个相上。 有的人慢慢发现周围的事情都在流动,而自己好像一直停留在某个相态里,他发现了这个不协调的地方,沿着不协调发现了自己的执念。 什么是不协调?比如某件事对多数人来说是自然而然的发生,到到了自己这里,好像很难消化,心里容易波澜,很难自然而然的接受它的发生和过去。沿着这种不协调感和情绪心念上的蛛丝马迹,顺着这些线索向内看,会找到自己的执念。 我以前处在这个阶段里。 现在,我发现,除了执念,其实人还有很多寻常的不起眼的念。多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执念是海里的浪涛,寻常的念就是海水。念念相续,绵绵不绝。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成千上万乃至无数的念头的生灭里过着每一天。 心里有了这种感受和理解,我知道我大概处在什么阶段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也就禅宗六祖这样的大根器者听一句一偈而能大彻大悟。 如我这样的,要先看到相,再看到相是妄。相有粗细,念也有轻重。对我来说,见某相而内观执念,再知相为虚妄,见相非相,是一次第;于静中观念,念生念灭,观执念为空,是另一次第;见念念成形,相续不绝,能于此中安住其心,是现在要修的次第。 还是有点叹息,修者寥寥数几,今早与一人交流我的感悟,原以为能会我意,回应却扯到恋爱情感上了。还是各自修各自的,心外无物,更无他人,既无可度者,亦无度人者。
评论:
百里挑医: [笑哭]
distraction: 在想,会不会六祖最后发现,自己也没大彻大悟,或者说无所谓大彻大悟,自己和其他人,其实都是一样的
既然本来无一物,是否也就不必时时勤拂拭了
如果本来无一物,修的又是什么呢
夏乘风: 度我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