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霄汉发布时间: 2024-09-27 15:14:47 浏览:24 次 发布地: 北京市 天气: 晴

        最近的事情让我想起音乐行业里的一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 1958 年,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在苏联举行。之前不久,人造卫星 Spudnik 成功发射,苏联人无疑希望用这样一场音乐赛事宣告自己在科技与文化层面上都全面压制冷战对手美国,于是不仅用受全世界景仰的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为赛事命名,还设置了高额的奖金来鼓励全世界的优秀音乐家参赛。 1958 年 3 月 18 日,比赛开幕,担任评委的可谓全明星阵容:组委会主席是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家吉列尔斯和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分别担任钢琴与小提琴的评委会主席。 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这届比赛中大出风头的是一个美国青年。23 岁的范・克莱本在赛场上横空出世,尤其是他在决赛中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与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赢得了全场观众长达 8 分钟的起立欢呼。 然而关于到底应该授予他什么名次,尽管评委们早就形成了统一意见,却遭到了一些党内官员的阻挠,因为他们不想把第一名颁发给一个美国人。 最后拍板的是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据他的儿子谢尔盖(他比范・克莱本年长一岁)回忆,赫鲁晓夫当时说,“他是不是最好的?如果专业意见认为他是最好的,那就必须把第一名给他。” 于是范・克莱本获得第一届国际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的钢琴组冠军,不仅受到美苏两国人民的喜爱,也成为了那一代人里最闪耀的钢琴明星。 有点讽刺的是,快 70 年过去了,很多人早就忘记了 “最好的就应该获得第一名” 这个浅显的道理。 #古典音乐 #独处时的音乐狂欢



评论:
日常作息不在东八区: 最近啥事让你想起了这个故事啊?[笑倒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话语权决定最后的结果,可以和事实保持一致,也可以不一致,看具体的需要~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