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雪残桥断发布时间: 2025-02-04 17:04:54 浏览:1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历史上的今天 1945年2月4日雅尔塔会议召开(1945年2月4日—11日)。 雅尔塔会议是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二战末期讨论战后世界秩序的重要会议。尽管中国未被邀请参会,但会议内容对中国的主权和战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苏联对日作战条件,牺牲中国主权:为换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苏秘密达成《雅尔塔协定》(中国未参与谈判),涉及中国主权的条款包括: 旅顺和大连港:苏联恢复在日俄战争(1904—1905)中失去的权益,旅顺港作为苏联海军基地,大连港国际化并保障苏联的“优越权益”。 中长铁路:中苏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长春至旅顺段),苏联享有“优越权益”。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维持其“现状”(即事实上承认独立),为1945年外蒙古公投独立埋下伏笔。 2. 中国政府的被迫接受《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8月): 国民党政府(蒋介石)在苏联压力下签署该条约,形式上承认雅尔塔协定内容,以换取苏联支持国民党政权、不援助中共的承诺。 代价:中国主权严重受损,东北权益被苏联控制,外蒙古独立成为事实(1946年国民政府承认)。 中共的反应:强烈反对条约,指责国民党出卖国家利益,加剧了国共矛盾。 3. 对中国战后格局的影响: 东北问题:苏联在东北的军事存在和物资接收(如拆除日本工业设备)引发争议,后苏联撤军时默许中共进入东北,间接助力中共在国共内战中的优势。 外蒙古独立:1945年10月外蒙古公投后独立,成为中国近代领土完整的重大损失。 大国强权政治:中国作为名义上的“四大国”之一(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被排除在涉及自身利益的决策之外,暴露了战后国际秩序的不平等性。 4. 雅尔塔体系与中国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 美国支持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旨在平衡苏联在远东的影响力,但中国实际话语权有限。 冷战格局的伏笔:雅尔塔协定将中国东北纳入苏联势力范围,而美国支持国民党政权,加剧了国共内战的国际化,成为冷战在东亚的开端之一。 总结:雅尔塔会议对中国的双重性: 消极面:大国秘密交易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外蒙古独立和东北权益丧失成为民族伤痛;间接助推国共内战。 积极面:中国国际地位名义提升(联合国席位),但实际权益需待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收回(如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重新谈判东北权益)。 雅尔塔会议深刻体现了二战后期大国政治的强权逻辑,中国成为牺牲品的同时,也在战后秩序重构中开启了新的抗争与自主之路。 今日中国之国际环境,雅尔塔会议影响深远。国际政治之复杂,雅尔塔会议所形成之世界格局,可见一斑。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