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别动不动上纲上线发布时间: 2024-05-06 23:15:02 浏览:47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马伯庸又出新书了,《食南之徒》,因为前几天要去无人区呆几天,所以就提前在微信读书上下载了听书版本,虽然还没更新完,但是说实话,挺过瘾的。这几年看了很多网络作家(姑且先这样称呼他们吧)的书,诸如渤海小吏、胖猫读历史、马伯庸、温伯陵等等。他们总是用风趣的话语把一些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写出来,挺引人入胜的,马伯庸应该是最典型的一个,毕竟人家的成就在那里摆着,《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等都拍成电视热播了已经。总结了一下发现,他很擅长讲故事,总是会有很多灵感,能够非常敏锐的在史料只言片语中抓住热点,然后开始拓展,似真非真说假不假。 第一种套路可简称为“开小口,挖深井”,具体操作是:①找到一个突破口(历史中某人物或某事件,大部分都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平民化的,或者家喻户晓的)作为目标开始研究;②根据目标的特性及背景(主要是历史背景、国际形势、风土人情等)开始嵌入历史,形成故事的脉络;③进一步查找与目标有关的真实历史事件后,将其揉合成几个精准的拐点,确保拐点的真实性后,在拐点与拐点之间再精心细化编织情节,力求跌宕起伏的同时保持故事的走向不会偏离历史记载;④充分结合当下的时政和社会现象,揣摩读者想要的结局是什么,在不改变史实的情况下,给故事主角(如果主角实在活不了,那就是他的亲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局,满足了读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此类代表作可参考《长安的荔枝》《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食南之徒》等。读者读完后往往感觉荡气回肠,感觉自己代入了当时的时代,和主人公产生了共鸣,更是会和现实联系在一起,不禁击节而叹,妈的,好书!当然了,你要说这个题材的巅峰,那还得看黄易老师的《大唐双龙传》《边荒传说》,凭空多出来几个人物翻云覆雨,把你能知道的隋唐和两晋南北朝历史人物全给揉进去,偏偏毫无违和感,初中时候的精神食粮了。 第二种套路应叫“抽丝剥茧,大胆猜测,多点求证,连点成线”,具体操作是:①史料中的疑案,或者说不同的史书表述不一的人和事,再或一些大事件中的小人物的表现等,这些都会在民间形成一种野史,在大家口口相传后形成一些相对夸张但又很有市场的说法。马伯庸会揪住其中一个疑案后,以这个点为圆心向周围辐射,横向查找史料,找与其同一时期的诸多事件,然后进行关联;②根据其相关的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其所处的背景推测其行事作风,在主观臆想和大胆猜测后,把几件事通过时间、大事记给联合在一起,其实也相当于知道了答案再反推结果,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离奇而又看似合理的事件,应该算是另一种历史虚无主义,当然,这哥们鸡贼的很,他给自己的作品体材定性为演义、小说等,你是挑不出他什么毛病的。此类代表作大致有《三国配角演义》《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等,没错,大部分都是三国体材的,我分析一方面是年代比较久远,相关的史料太多太杂太不准确,容易找到漏洞,另一方面在中国这基本上算是家喻户晓了,写这方面的传奇故事容易打开市场,大家都爱听传奇嘛。我简单回忆了一下,大致就是这几个事件比较吸引人,诸如“官渡之战前郭嘉刺杀了孙策、袁绍派徐他刺杀曹操、曹丕娶甄宓时她已经怀了袁熙的孩子、宛城之战中是卞夫人联合贾诩袭击了曹操弄死了长子曹昂、马谡失街亭后假死逃脱后来刺杀了费祎、魏蜀两国情报战”等等等等。确实精彩,我曾经在厕所将近三个小时看完了《三国配角演义》,不服不行。  第三种套路则要高明一些,大致可以概括为“借古讽今,天马行空”,具体操作应该有这么几种:①找到容易引发人们共鸣的社会焦点,如职场、官场、关系、人情等元素,通过别出心裁的解读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来迎合读者,经典代表作《太白金星有点烦》,微信读书好评率高达 91.9%,但是坦白说,感觉有点过了,在万千读者的评论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怨气。作者为了提高人气,用一些诙谐的措辞矫枉过正的解读政府和公务人员,引导社会舆论向消极面发展,不管有意无意,我觉得都不是一个公众人物应该做的;②相对正能量一些,通过一些冷门的小故事来倡导认真、执着、信仰等好的东西,但这方面的书目前我接触的比较少,仅看过《草原动物园》还有一本什么来着记不清楚了。 佩服过、感叹过、吐槽过,但不得不佩服人家,马伯庸绝对有着超常的知识储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能没这么夸张,但人家天马行空、精彩绝伦、严丝合缝的背后,一定是做足了功夫的。他可以用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个角色的特点,他丰满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他可以像国家地理一样描述出几千年前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关键他还让人挑不出太大的毛病,他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和价值。 #国家分配 #马伯庸 #睡前读书 #历史 #三国

评论:
Souler: 我竟然看完了
贾佳: 真不错。
聊天先看主页: 马伯庸我上初中的时候就认识他了。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