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皮亚杰与埃里克森】
〖四个人与关系〗
让·皮亚杰(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
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弗洛伊德(1856—1939)。
安娜·弗洛伊德(1895—1982)。
有意思的关系:让·皮亚杰经常批评弗洛伊德、荣格,后被国际精神分析协会除名。埃里克森接受安娜·弗洛伊德培训当儿童精神分析者
〖两人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认知论核心概念、建构主义发展观、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发展有四个条件,即成熟、实际经验、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埃里克森:把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整个生命周期,“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危机”成为一个常用语汇,埃里克森是第一个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的分析师。缺点:心理发展八阶段论思辨性多于科学性。把本我作为人格的生物学起源,在论述人格发展动力时也认为是个体的“同一性”在起作用,实际上他对社会因素的重视是远远不够。
〖我的印象〗
最近线下机构在学习发展心理学,以案例感受为主,屡次提到自我同一性。让·皮亚杰与埃里克森这两个人的不同发展理论让我混淆困惑,了解下他们生平与主要理论。了解后让我感觉对心理发展八阶段有了迟疑,对皮亚杰构建的体系有了兴趣。




评论:
作者: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对后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不同。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其智力的结构与功能限制了儿童能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怎样获得知识维果茨基的理论认为,儿童首先需要掌握文化交流系统,即符号系统,然后去学习运用这些系统来管理自己思维的过程,由此产生认知的发展,形成运用思维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作者: 我感觉是哲学基础/聚焦点不同:
埃里克森八阶段主要是受古典精神分析影响。同一性概念对心理咨询中人的状态理解挺有用。
皮亚杰基于建构主义是从个人认知出发来探索。聚焦儿童认知发展与认知特性。
维果茨基是从社会建构论来看待。即孩子一出生就处于某形态的社会环境形态中。重于环境的作用。
pc与万维网的比喻真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