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接了个沟通成本很高的项目,官僚气重,意见层层叠叠,我原本很感兴趣的主题,最后迫于时间和种种限制,只能把它当作一个不出错的作业去完成。现在进展80%,已经听不到什么大的修改意见,但呈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张平庸至极的商业海报。
我以前一直在想"为什么公司越大,好作品越难产?这两年服务了几家大公司后深有体会,这背后藏着一个千年困局——“科层制与创造力的生死缠斗”
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万物生到第七层时,道已经隐入尘烟。古埃及人建金字塔要动用二十万劳工,但设计图纸传到第七层监工手里时,可能已经没人记得为什么要用52度倾角——因为那是通往天狼星的天梯。
现代公司也这样,当创意要穿透五层汇报体系,就像三星堆青铜器要经过海关X光机——安检员只关心有没有金属超标,没人在意神树纹饰里藏着古蜀人的宇宙观。
从殷商的占卜贞人到谷歌的AI伦理委员会,人类从来都在用结构框定意义。真正要警惕的不是层级本身,而是“认知带宽的降级”当我们能用《人类简史》的视角看待组织,就会发现:好作品都是共同想象的显影,而组织的天职不是管理作品,而是喂养想象。
评论:
懒懒的瞌睡: 真的是,看似提意见其实就是彰显存在感
做自己喜欢的样子(已婚勿撩): 自以为是的人太多,创造力被压抑,意见越多 出来的产品就越平庸,因为要迎合大多数人的认可,自然就不独特了。我的理解哈
尧谷: 横琴文化博物馆4月份前都能看到三星堆的展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