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其中一卷,这卷经是说心法。这个心法是什么心法呢?是智慧的心法,是六百卷《般若经》的心法。
唐玄奘法师到印度去取经,路上受了九九八十一难,每一个难都是因为诵持《心经》而得到解脱,可见《心经》的重要性。
那么谈到“心经”就应该联想到身经,还有口经,这身、口、意,应该有三经。意就是心意。
咱们要把身口意的经念好,要是能念懂了,这也就是懂了《心经》的大意。《心经》大意是讲般若智慧。般若是梵语,因为多含不翻,也就是尊重不翻。
般若翻过来是智慧,那为什么不翻成智慧呢?为什么还是保留般若两个字呢?因为这个智慧的智只有一种;般若的智慧有三种:第一种是文字般若,第二种是观照般若,第三种是实相般若。
因为般若里面的意思有多种的涵义,所以不翻,因此没有把它翻译成华文。
(1)文字般若:这种文字般若,是一般世间的文字、出世的文字。这里头不论涵义或是智慧都有智慧在文字里头。
(2)观照般若:观是观想;照是照耀,也就是观想。
(3)实相般若:没有相才叫实相,有形有相就不是无相,实相无相可是无所不相。实相就是一般以无形有相和无形无相的一个本体,也就是我们真正本有的智慧。
智慧我们看得见吗?可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表现出来,你也觉察得出来这个人是有智慧或是没智慧。
譬如,有智慧的人,读书过目不忘。有的人读书,一遍、百遍、千遍……也读不会。
但是有智慧的人,“目下十行字,耳听百人音”:一百人同时在那边讲话,他都知道每个人在说什么;你看一行字,他可以看十行,就是那么快。你看十行也记不住,他看十行却过目不忘,这就叫作实相的智慧。
实相的智慧能帮助观照的智慧,观照的智慧又来明白文字的智慧。所以,因文字而起观照,因观照而达到实相,这是三而一、一而三。
那么,怎么说又有身经又有口经?
我们这个心所想的就是心经,我们这个身所做的就是身经,那么口所说的就叫口经。
一天说多少话,这都是在说经。说好话,就有一部好的经;你说坏话,就有一部坏经。你要赞叹人,就有一部赞叹人的经。你尽毁谤人,这虚空里头就给你记录出来一部毁谤人的经。
——宣化上人

评论:
跟着感觉走: [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珈玛: 空心法,求自在
身法空,身自在
心能空,不著空
身能空,不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