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荇发布时间: 2024-06-05 03:06:22 浏览:8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蒪岩夜话 No.74 天津卫的鱼 这几日不知是怎么了,要么难以睡去,要么入眠了却又一梦一醒地交替。所幸梦境倒是内心向往的情形,又是雾林里去采松茸,又是顶着海浪拖薄壳。这心灵算愉悦了,可白天干活没精神,人折腾不起呐。 怎么办呢?想辙助眠吧。得嘞,干脆咱就听一听爱抽烟喝酒烫头这位爷的单口吧。 本想听着图一乐儿,偏巧了,这回谦儿哥聊的是老天津吃鱼的旧事儿。说到一句,海河里的鲤鱼拐子都要比别处产的好吃。我记得我也写过这类似的事物好多回了,只要是半咸水的江里,出产的鲤鲫鲢之流,都不再有泥腥味儿,反而隐约增了海鱼的鲜,这理儿到那哪都适用。 说到老天津人如何吃鱼,我可就不困了。塘沽周边,可能现在不叫塘沽了,叫啥,我忘记谁跟我提过一嘴,想不起来了。据说这地儿以往吃鱼,讲的是“一平二鲙三鳎目”。 这“平”字儿,又有作“瓶”的,按谦儿哥说的,这鱼长的像古时候的大肚子瓷瓶,又是扁的,故而得名平子鱼。再一瞧,原来就是鲳鱼。白鲳么,南方常见海鱼,产量也大,乃是开春洄游到渤海湾产卵的,清蒸或者弄些酱油水炖,就已经相当细腻鲜美。除了伏休外,平常的价钱也都比较亲民。 这排名第二的是鲙,又叫藤花儿鱼。因春天藤萝刚开出花串儿的时候,正好是鱼汛,所以老天津人就那么一直叫这个“混名儿”了。我一时没弄明白这鲙到底是什么品种。谦儿哥说,这玩意儿,特讲究品相,得鳞片齐全,吃的就是这时节里一身的油脂,入口即化,颇有些鲥鱼的韵味儿。品相好的大藤花,旧时一般人家还吃不到,都是早早就订了,由渔家派小伙计给送您府上去。只有掉鳞断尾品相破败的,才送到街市售卖低价。 求知使人愉悦,我可来劲了。翻书一查,嘿,敢情这藤花儿,就是南方的鳓鱼~这鱼我也写过多次了,确实是要在早春甩籽前,鱼身肥硕,油脂才最为饱满,也确是要带鳞去烹制,只可惜是细刺儿多,吃的时候可不能着急。在江浙,它可做三抱臭鳓鱼,或者直接来个把时辰的短腌,配火腿片鲜蒸。要不怎么说谦儿哥绝对是老饕呢,短腌藤花儿鱼都必须得用日晒的粗盐。市场里的精制细盐,去掉了杂质,腌出来的鱼肉到了嘴里,就没有这新鲜的海水香味儿了。品鱼的时候,倘非日晒盐制,很可能出现,像《百年荣宝斋》里额爷的台词儿:一咂嘴,便说“这小料儿不对”……老京津人,特有此类细处的讲究。吃这一呡一嘴油的藤花儿鱼,标配就是天津小站米蒸的饭。越嚼越甜,配上咸鲜口的交替,一遍遍刷新味蕾,绝了。 三是鳎目鱼,没错,就是《绕口令》里“打南边来一喇嘛,手里提了五斤鳎目”的鳎目。也就是比目鱼,多宝鱼。老天津卫有这么一说法儿,“冬吃拐子,夏吃鳎目”。经典的菜式,就是“官烧鳎目”。所谓官烧,也就是官方制作的意思。据说大抵有两种做法儿,这里边儿还段民间野史,《沽水旧闻》《津门杂记》都有写过缘由,我就爱看这类风土人情的闲书,觉着挺有意思,整理提炼下,给您掰扯掰扯。 这第一种做法,叫做高丽目鱼条儿。为什么叫高丽呢,实际和朝鲜是没有多大关系。高丽糊,据说是蛋清泡发的,因为雪白地如同传统高句丽女人的裙子,而得名,当然我也还没见过这东西。话说,当年乾隆下江南,路过天津卫,点了名儿地要吃银鱼。可这银鱼的季节是冬天,老爷子大夏天过来,上哪儿弄去?于是胆子大,还颇有手艺的厨子,便把当季的鳎目切成银鱼大小的细丝,裹上高丽糊,炸制而成。据说味道十分鲜嫩美秒。 第二种做法,叫做“鳎目炖肉”,制法更为讲究。先把鳎目切块儿,裹上面粉鸡蛋炸一下备用。再选肥多瘦少的五花肉,按红烧的做法,在锅里炖到酥软,呈现出半化不化的果冻样儿。把炸好的鱼块扔进去,放两块天津的酱豆腐,继续炖煮。据说老天津人不论做什么鱼都得放酱豆腐,这是灵魂。不知道会不会有天津的朋友看到我这篇儿小文,有懂行的麻烦您言语一声儿。等一段时间,把铲子伸锅里搅搅,待汤汁开始粘稠的时候,干盛出肉和鱼,把蒜苗切细,放到剩下的汤汁里。这热力一烫,蒜苗的香味儿腾地就窜上来了。再立马用勺把这酱色鲜亮,粘着翡翠似碎蒜苗的汁儿,淋到盘儿里的鱼肉上。眼见着胶原丰富,都能拉出丝儿来了。您夹开鱼块儿,断口处,还是雪白鲜嫩蒜瓣肉……嘿…… 行了,今儿就先码到这儿吧,越写越饿。特喜欢老京津人,论各种吃食的那韵儿。这真不是瞎讲究,蘸的那是种自得的情怀,品的是那一箸醇浓的文化~ 六月五日 于白岐 #风土人情





评论:
七月: 天津人爱吃海鲜,他们还有句俚语: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
作者: [笑倒地]我们自己抓,不需要借钱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