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跟同事一起去一所学校参加活动。回来路上,堵在高速。在等待的一个半小时里,聊了挺多,关于要写的论文,要做的课题,这都是意料之内的话题。意料之外的是:
他的学生马上要开题了,但他觉得题目不行,让我看看。
闲着也是闲着,看看就看看。学生写的是《中国家庭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太大太大了。我说我要跟学生聊聊才可以给建议。于是就现场电话,了解基本情况和选题动机。回归到具体的人,才能给到具体的帮助。
学生是中学老师,孩子上幼儿园。我问她为什么要写家庭教育,是作为老师写班里的孩子和家庭,还是作为家长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她说是后者。因为不想让自己所经历的不好的东西传导给自己的孩子。
又侧面了解了她的理论功底以及学术积累,发现都挺薄弱,于是建议她做叙事。最后给她定的题目是“家庭教养方式的代际传递与超越——基于自我生命成长的叙事研究”。她很满意这个题目,说就是她想做的。
于是,表达我对她的相信,鼓励她对自我的成长进行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的系统写作与反思,以及做好后对她孩子成长的意义。也说叙事虽然好进入,但写好却并不容易,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写。
在跟她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这个题目所呈现的,其实是我做家庭教育研究最核心的目的。希望所有人都能经由生命成长的自我叙事,经由自己面临的困境,全面地审视家庭与自我的关系,并意识到自己可以作为的地方在哪里,借此积极地成长,正面而充满信心地疗愈自我、养育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