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初见发布时间: 2024-08-05 01:59:47 浏览:7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2024年8月4日 真的很喜欢雨后潮湿的空气和泥土的味道。这几天下雨频繁,天气也没那么热了。很快又要立秋了。 今天还不错,找到一家书店点一杯喜欢的卡布,读完了加缪的《局外人》。以前看过一些博主对这部小说的介绍。可能是夸大了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这句话带来的影响。先入为主觉得主角是个什么冷漠自私没有人性的人。但是完整的读下来后才发现,我可能和小说中那些律师法官一样在带着偏见审视主角。 这部小说很怪,和我之前读过的小说都不一样。如果不是因为那醒目的《局外人》,我甚至都不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水平有限,没办法给出客观的见解。整体上,默尔索的所作所为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确实荒唐。母亲去世了,他因为嫌麻烦没有看母亲的遗容就下葬;母亲去世的第二天就去游泳,约会,看滑稽电影;帮拉皮条的邻居代写信,促成他羞辱情妇;又因为偶然一次去海边,拿了雷蒙的手枪,出于自我保护开枪打死了阿拉伯人,而后又来了几枪,成为罪犯。这些事情都是在三周内发生的,时间很集中,事件也很连贯,就是平常日子里的一些事情,但是母亲的去世和自己开枪打死了人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按道理审判的应该是默尔索杀人这件事情。可是小说的精彩之处就是,审判长检察官并没有关注主角杀人事件本身,而是通过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无动于衷的表现来断定他是个危险的没有灵魂的反社会的人,从而将他送上了断头台。 故事的梗概大概就是这样,还有细节上的问题没有写进去。故事就是如此,这些细节也没有多大影响,有趣的是检察官和审判者正是揪着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给默尔索下了结论。比如,为什么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母亲下葬那天有没有流泪;向阿拉伯人开出来第一枪以后又为什么补了四枪等等。 读完以后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着我“是什么导致了默尔索是悲剧?” 默尔索将“希望”寄托在断头台机失灵从而躲过死劫,也不会想着通过表示悔悟,相信上帝等方式得到人们的同情。这句里没有加“宁愿”两个字,因为这个反差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他本能使然。身体上的疲惫、无所谓的态度、不外露的情感、懒得解释的行事风格,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甚至都要了他的性命。 社会规范和种种制度不允许个体做真实的自己,在群体之中个人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表现正常就是对,表现反常就是罪。显然,登上台的默尔索“罢演”了,于是观众把他轰下台全面“封杀”。 法律再完善,也不会比人心更复杂。信仰上帝也不会改变人会死的现实。细节的放大、缜密的逻辑推演有时证明不了什么,反而会离事实越来越远。生活的必然性可能无关紧要,偶然性反而带来灭顶之灾。审判长的法律素养只停留在表面的司法程序上,对默尔索的杀人事实和审判却基于社会所认为的道德,并且带有浓重的主观判断。这可能是当时的法律漏洞。当默尔索说“那是因为太阳起了作用”的时候,大厅里发出了笑声。没有人关心事实,他们只关心自己想要的回答。制度的框架窄化了人的复杂性,要么好,要么坏,要么差不多。可要命的是默尔索是个“怎么都行”的人,超出了社会的评判标准。所以那些公式一般的推论,见微知著式的判断太过于武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那些人高傲得好像是开着上帝视角一样,认定默尔索罪孽深重,想要置他于死地。默尔索确实有罪,可是罪刑不相适应。 局外人。倾情演绎的是局内人,吃瓜看人闹的是局外人。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知情人更接近事实但是片面,旁观者看到的多但体会浅薄。整件事情索尔索是当事人,却没有开口辩驳的机会,辩护律师几度让他“不要开口”,错失了很多为自己澄清的机会,这里他被当成了局外人。审判过程是一群局外人的吃瓜凑热闹,是他们美其名曰惩治道德败坏,带着杀人犯心理犯罪的人,实际上是借着一次热点,过过道德审判的瘾。这时,默尔索又成为了局外人,当事人的命运由局外人主宰。而更深层次的,默尔索对母亲的死、女友关于结婚的讨论、囚车上想象的审判场景,尽管他的肉体置身事内,可是情感却早已游离于灵魂。 #加缪《局外人》 #阅读分享 #周末慢生活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