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微微向晚,天上飘着懒洋洋的云彩。下半截沉在黑暗里,上半截仍浮在阳光中。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周末的晚上又习惯性的失眠时,想起前几天新下了几个版本的王小波全集,就想着打开来对比一下。结果就顺便把《黄金时代》重新读了一遍——毕竟只有三万多字。
曾有人说,“如果你时间有限,想要读鲁迅,读《野草》就行;想要读王小波,读《黄金时代》就行。”
王小波在13届《联合报》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把《黄金时代》称作自己的宠儿。在“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的文章中也提到“《黄金时代》一篇,从二十岁时就开始写,到将近四十岁时才完篇,其间很多次地重写。现在重读当年的旧稿,几乎每句话都会使我汗颜,只有最后的定稿读起来感觉不同。”
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如果阅读者没什么文学积累,又年轻未经世事,那大可把它当作一本有趣的小黄书,里面充斥着对“敦伦”“伟大友谊”的细致描写;若是稍微有些对文字的敏感,也许能从中读出叛逆,读出爱情;而假定你已经有了些人生阅历,对哲学对人生有过思考,又反复阅读过数遍,那么能感受到文中隐藏的荒诞与悲凉。
我试着去总结小说的情节,但试了许久也不太满意。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一方面,刻意打破了时空顺序的叙事逻辑,而基于“人的意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描写;另一方面,也隐藏了主角王二的深层情感。
在小说中,我们所了解的一切都是出自王二的自述,他讲了特殊年代和陈清扬搞破鞋并被批斗的故事,讲了九十年代两人再次的相遇,讲述了陈清扬爱上王二的过程,却唯独没讲王二自己为何“一辈子学不了好,永远是个混蛋。”
于是,“陈清扬告诉我这件事以后,火车就开走了。以后我再也没见过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