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获得奥斯卡肯定的“非西方”作品是韩国电影《寄生虫》。
我认真看过《寄生虫》,演员演技在线、人物冲突表现有力,算是一部不错的商业片;但对于各类影评的夸赞特别是奥斯卡的加持,我和很多网友都有相同的感觉——该片被严重过誉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影中诸多无法解释的、脱离现实的细节。比如说,女主年轻貌美身材好,精通PS、绘画艺术乃至儿童心理学,居然找不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来养家糊口;女主的母亲只是运动员出身,居然能无师自通地在极短时间内做好豪门保姆——她要有这身能耐,又何至于在贫民窟蜗居那么久?再有,面对老保姆的威胁,此前无比精明的“寄生虫”全家智商瞬间下线,这又是哪来的道理?
从上述不靠谱的细节可以看出,电影中的“寄生虫”家庭,其实是影片主创“设想”出来的“底层民众”形象。主创团队并不真正了解底层民众的生活,只是凭自己肤浅的设想展开虚构,并且刻意夸大其与“上流社会”的冲突,进而彰显所谓的“人文关怀”。这种虚拟的、脱离现实的“底层民众生活”巧妙地迎合了公众特别是西方“上流社会”的胃口,让他们能在观影过程中尽情释放廉价的悲天悯人,进而对电影给予极高的评价,至于真正的下层民众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