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冬哥的迷弟发布时间: 2024-07-21 06:18:39 浏览:0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关于读书的一点小感想,哈哈,通过读书认识自己以后,就能更精确意识到自己需要读哪些,而哪些不读也没关系。 即便是经典,当你已经知道那作者和你有多契合,你就知道他的书不用精读,因为他就在你身体里,你早在读他的书之前就已经了解了他的全部思想。于是你只需要像散步一样享受他为你打造的花园就可以了。 需要精读的是读来感到艰深,而有与之相符的深度的书。这种书的气质往往恰好是自身不具备或者难相合的,读这种书像在爬山,如果能站到山顶就会得到一个自身曾不具有的全新的视角。 这种想法也是最近开始读尼采的《生存哲学》有的,因为读起来完全没有难度,一边读一边写注释,读尼采就像读自己的思想。想到我之前只见过过语文教辅上尼采的简介,就喜欢这个人了,然后硬是十年都没去看尼采的书,但是依然喜欢这个人,如今一看,果不其然,这是独有的默契。王尔德和太宰治也是如此,我在自我探寻的过程中已经很好地理解了他们,对我来说,他们的作品读起来完全没有阻力,就像鱼在水里呼吸一样。 题外话,我至今可以非常肯定地否定道德批评家和爱嚼舌根的无知者谈及王尔德时喜欢挂在嘴边的“同性恋”的说法,被判有罪或者其主动认罪都不是可以用来下此结论的依据,只有真的理解这个人,才明白他做的事,只不过对于理解力不足的人来说,能用自己察觉到的有限的客观事实来合理加工主观意见已经是他们能够做到的极限了。 弗洛伊德、渡边淳一这两位勉强能够理解,虽然从技术层面可以认同,但作为一个人来说很难接受他们的思考方式。德奥总能出天才,心理学的爱因斯坦可以用来描述弗洛伊德,第一个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从能量角度切入论证心理运动规律的人,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探索心理的微观世界的人。 最近还有在看马卡耶夫《经济增长理论》,属于开了个莫名其妙从未涉足的领域,脑子都看宕机了,在考虑这方面需不需要先看些科普书,但是已经很累了,真的不想再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了。orz 前几天刚看完《荆棘鸟》,比较老的书,有郭绍虞题字(读者手里当然只有印刷的),封面画的也很漂亮,老书装帧设计真的很用心,总是最适合劳动者,审美是朴素的高级,现在的书大多只适合摆在书架上,这方面只能期待一下读库能推出一些经典的文库书把便携纸质阅读重新发扬。本来看序言说做了删减还有点担心,看下来满满的幸福感,或许删减版确实更好。说是澳大利亚版的《飘》,看来《飘》不用看了(本来也没打算看),电影《乱世佳人》还是看过的,真的要论,个人感觉,《飘》可能只有先发表这一个优势而已。 主要内容其实前面已经都说完了,剩下的都是自言自语碎碎念而已。 雷蒙德卡佛的经典句式“当我们谈论……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让人着迷,是因为它在人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提醒人们不可以只思考问题,还要思考问题本身的问题 #茶谈闲话







评论:
作者: 顾城也很契合我,但是顾城这个人属于起点很高,几乎没有成长,有孩童的纯真性灵,缺少洗练后的精纯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