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
【2736】警惕“人格障碍”的泛滥使用
有一种倾向正在我们这个时代悄悄的蔓延,当心理学知识以各种更为“平易近人”的方式从教科书与专业的理论书籍走向大众的时候,一方面是大众普遍心理知识的认知提升,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就是专业概念在推广中被泛化使用,专业术语在口语化日常化的过程中,内涵丢失的同时也让大众某种程度上受到这些专业术语的侵扰和控制。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人格障碍”。这是一个似乎在某一群体中时髦的名词,往往被用来隐藏含蓄的对另一个体的攻击。当一方用“人格障碍”给另一个人贴上标签后,似乎能够更多的给自己带来情绪上的平复,而这样的心理现象被心理动力学理解为一种理智化的防御,既通过某种/些理论来面对一种冲突场景。而另一种倾向则是有些个体会主动收集有关人格障碍的各种心理测量表或者是评估标准,通过一番仔细认真的自我确认而“成功认领”某种/些具体类型的人格障碍,由此似乎为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一切做了“完美”的概括和总结,并且也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安全屋,每当进入冲突情景之中时,“我是一个某某人格障碍患者”则会悄然进入意识,并为自己提供某种程度的安全状态,虽然这种给自己贴上心理障碍并不好受,但远远要优于直面眼前的问题来得轻松。
无论是将“人格障碍”的标签贴给别人还是贴在自己身上,都是对“精神及行为障碍”中专业评估诊断名词的滥用。为什么要对精神及心理类专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和岗上进修呢?显然评估诊断一个人是否为人格障碍绝对不是填一个表格或按照几条标准进行判断的简单事情。
作为非临床精神科医生是没有权限对他人进行精神及行为障碍评估诊断的,即便是心理咨询师也只能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而非诊断,并且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来访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是否符合接受心理咨询的条件。其余他人是没有任何权限对自己和他人做出评估诊断的,即便是采取了“专业的手段”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造成对方出现不良结果,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值得担心的是有部分家长似乎接触了些许心理学知识,在不多不少之间,出于某种情景或者冲突之中,会产生对自己“子女”情不自禁的评估认为孩子属于某某人格障碍,特别是孩子处于青春期时段,这是一种极不好的倾向。在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被称之“认同”,如果父母采取与“人格障碍患者”互动的方式来与孩子进行人际互动,会让孩子逐渐产生某种程度行为层面的假性人格障碍状态。
对于那些担心自己是否为人格障碍的朋友们,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那就是人格障碍患者具有高度的自我协调性,也就是并不会以为自己的心理活动方式有什么不妥当,所以一般情况下,隶属于人格障碍范畴的患者是没有意识寻找资料来证明自己是人格障碍的。
评论:
是小星球也是kk: 我有点没看懂[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
没事别找我: [笑倒地][笑倒地][笑倒地][笑倒地]这配图。。真醒目呀[笑倒地][笑倒地]
光波: [点赞]太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