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夏天的狮子发布时间: 2024-10-21 22:29:38 浏览:6 次 发布地: 南宁市 天气: 晴

        不一样的她 一下午加半个晚上,刷完了《素食者》。对内容的理解,貌似与铺天盖地的评论及推送有那么点点差别。这与我近期的反思观点不谋而合——在这样一个海量资讯泛滥的时代,保持自我认知的两个思维方式:一是坚持主张与举证的同步;二是从一而终地坚持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与世界上不存在两片一样的树叶同理,每个人看同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看到的都不会一样,《素食者》的叙述视角,也同理。 故事从4个相关人的视角出发,去解析对女主吃素这貌似一客观事件的认知和感受。 先出场的女主的丈夫,没有什么爱,连基本的看见、吸引、欣赏、体恤和怜悯都没有,更多的流于世俗权衡利弊的选择。开篇说:之所以选这个女人结婚,只是她的各项刚好符合了自己不完美的自卑、不想麻烦的生理和社会性的需求。所以这个男人在笔墨不多的描述中,对妻子因一个梦而吃素,看到的是自己生活质量的下降,周围人群嘲讽而带来的羞耻,在成功合谋将她送入疯人院后,安然退场。他只是不爱她吗,那为什么对她姐姐的生理反映比对她的强,只不过,那是他的一种得不到的念想。他谁也不爱,甚至包括他自己,世界上只有标准化的利弊,没有血肉的情感。这听起来有些凉过心窝的冰寒,仔细一比对,现实的烟火中,这样的婚姻貌似比比皆是,为了社会性的联结和人类繁衍的需求,婚姻是个成本最低的交易,而当这个交易的稳定性一旦被打破,婚姻的契约自然不攻自破,这个工业化时代发展下的产物在当今是不是还持续发挥着维稳的功能,正在受着数据的考量。 女主的自我感受,其实没有费专门的笔墨去雕琢,她的感受,夹杂在丈夫、姐夫和姐姐的描述中,做了梦,吃素,对着彩绘在人体上花朵起了原始的生理反应,原生家庭的控制,对成为一个倒立的树的生命体验……为什么要专门去描述呢,没必要!这么一个自小不能被看到的人,她就不配有生命自主性的合理存在,她只配像个提线木偶一样,被标准化流程制造出来,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一个不能有任何不符合标准规范的成千上万的作品之一。所以,怎么能吃素呢,怎么能不穿内衣呢,怎么能不听话呢,怎么能像树一样有不同的枝丫的……凡事与社会化的标准答案有一样的思想,都应该被纠正。她父亲强塞进嘴的那口肉,是不是突然觉得很熟悉呢?我们是不是这样长大的,现在也这样不自觉地去要求我们的下一代? 姐姐,是放在最后来收场的角色,她是最接近于当下女性生活现实的一个角色,满天飞的评论中喜欢把这一类女性归纳在东亚这个群体中。其实横向比对了近几年阅读的女性题材作品,女性作者如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塔拉《当你像鸟飞过你的山》,也有男性作者笔下的女性题材作品,如毛姆《面纱》、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常常会有种错觉,不论国别、年代、环境如何变化,这些跃于纸上的女性,都是那个偷食了禁果而被惩罚的夏娃,在力量、生育、千百年来父权文化统领的荡妇羞耻的牢笼中,每一步蜕变都是血肉模糊的挣脱,有些最终没能冲出层层的重围, 有些冲不出自我的牢宠,还有很多,一生都在忙碌着兜兜转转,却永远也无法感受到自己心脏跳动的韵律。 每个人存于这世上,有不同的与世界与他人与自己和解的方式,叙事的视角微观而平实,貌似与以往大环境与大格局观为导向的诺奖有所差异,但当把文中人物的个体呈现泛化,又似乎看到现世每一个脸嘴的模样,貌似看到了她,看到了他,看到了你,也看到了自己,细于微处而泛于凡尘,我想,这是这部作品的微妙之处。



评论:
飞翔的爱: 仅此一生,何必从众,自己过得舒服开心就行,何必在乎别人怎么想怎么看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