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科普05: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是自己没用吗? “情绪失控”常被误解为意志薄弱或性格缺陷,但科学揭示:情绪调节能力与“有没有用”无关,而是大脑生理机制、后天学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大脑的“设计缺陷”:进化未跟上现代生活 生理真相:人类大脑边缘系统(情绪脑)已进化20万年,而负责理性控制的前额叶皮层仅成熟约2万年。面对压力时,情绪脑会“劫持”理性脑(杏仁核劫持现象),这是生存本能,而非个人失败。 2. 激素与神经递质:看不见的“幕后推手” 科学机制: 皮质醇过高:长期压力导致大脑海马体萎缩,降低情绪调节灵活性; 血清素不足:与冲动、抑郁直接相关,而血清素水平受基因、光照和肠道健康影响,非主观能完全控制。 3. 情绪调节是“习得技能”,而非天赋 心理学共识:情绪管理如同学习游泳,需要反复练习特定神经回路。研究显示,前额叶对边缘系统的调控能力,通过正念、认知行为训练等可提升,但需时间(通常6-8周才见效)。 4. 社会文化偏见:对情绪的“污名化” 现实困境: “男儿有泪不轻弹”抑制情绪表达; “正能量绑架”否认负面情绪的合理性。 这类观念让人因自然情绪反应而自我批判,加剧内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