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量与质的探讨
有段时间,在网上分享过一个近几年读书的书单,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也收到了很多有意义的见解,让人受益匪浅。大多数人还是在感慨,居然有人可以读那么多书。我算了一下,平均一年正好是21本。根据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较上年有所提升,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3本,纸质图书阅读更受欢迎。
相比于4.78本,我的阅读量确实算是多的了。但和那些名人的阅读来比,我这个又算不得什么。就拿我最喜欢的俞老师来说,我一年的阅读量都不及人家一个零头。
这其中,也有另一种声音,大致意思是“读书不要关注量,用一年精读一本胜过粗略读十本”。这个观点整体上是没问题的,但其忽略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基础的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基础,想读通透一本书,那真的是天方夜谭。就拿5000多字的《道德经》来说,如果没有读过基本注析、解释,你连“道可道,非常道”都搞不明白,还谈什么精读。
也经常有人拿“半部论语治天下”来说事。和上面的观点一样,这两种观念其实都只是看到了表象,没看到背后的东西。读书,如果真想快速吃透一本书,是需要有量作为基础的。更像是一种“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状态。一边是台上一分钟的光彩,另一边是台下十年夜以继日的积累和储备。很多人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要么只看到了人家赵普声称“半部论语治天下”,要么看到很多网络上的人说的“读书不要盲从,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是需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读的,但是你没有看过两种以上的观点,何来批判性的观点呢。所以在第一个十字路口,在尽信书和无书的选择中,很多人直接选择了无书。这也就带来了另外一种人,也是我最讨厌的。
这种人,上来就会说一句。“你写的东西我一句也没看,写这么长干嘛,然后巴拉巴拉说一堆他的观点”,教员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种没有调查就敢指责别人的人,真有一股子猛劲和一股子蠢劲,猛来自于无知,蠢也来自于无知。所以,对于这种人,一般还是要选择敬而远之的。也没必要去和他们争个高下,笑笑就好了。那本来就是一种蛮不讲理的状态。这要比那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观点更可怕了,完全是一种迷之自信驱使的蠢不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