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与才华》
——我对艺术的一点感悟之番外篇
苏州平江路往观前街去的桥边,有一间茶馆,叫“翰尔园”。后来电视剧《都挺好》在此取景,成了网红打卡点。很多年前逛到那里,不经意间进去坐了坐,环境还算清幽,可能是门面不显眼,生意有些冷清,散落着零星几个客人。
靠门口位置上一名中年女性,正闲坐着喝茶,我当是一名茶客。谁料见我和同伴进来,她便自我介绍道:“想听评弹吗?可以点曲子的。”那之前,我接触过的评弹要么是电视上的,要么是南京大排档那种免费的表演,这种小剧场式的演出倒不曾听过。
拿过本子一看,各种曲目都配上了唱词,应该是怕我们这种外地客人听不懂。翻到一首《秋思》,看体式应该是首宋词,这之前倒不曾读过。通篇看了一遍,风格属于婉约派,于是就点了这一首。
那位女师傅慢步走上台,在高椅上坐下,抱着琵琶定了定神,便唱了起来。不得不说婉约词和吴方言真的是绝配,充满古典美的唱词通过吴语柔美的腔调唱出来,瞬间捕获了我的耳朵。一首曲子时间不长,很快就结束了,虽有点意犹未尽,但考虑到十多年前两百一首的价位,刚工作的我还是委婉谢绝了女师傅的再次邀约。
几年后,上铺的兄弟正好在苏大读博,周末约了在老城区逛逛。我带着他再次踏入了翰尔园。这次除女师傅外,她的搭档也在。点了《秋思》后,我们又加点了一首《钗头凤》。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很多人都听过,苏州评弹的这首《钗头凤》,男声一段,女声一段,到每半阙的结尾又一起合唱。两人一唱一和,声情并茂,特别是合唱的那一连三声“错、错、错”“莫、莫、莫”,直让人声泪俱下、唏嘘不已,陆唐的爱情悲剧在两位师傅的演绎下,让人有了具象的画面。
两曲唱罢,可能是“生意”不错,两位师傅明显心情较好,搭档也主动向我们介绍起了女师傅。师傅也是位评弹界的名角,是《金陵十三钗》片尾曲《秦淮景》的原唱,也是十三钗们的教习老师。说实话,在这两次评弹经历之前,我对苏州话是没有多少感觉的。生活中听过的苏州人讲话基本都是“啊啊哇哇”的,没发现有多悦耳,虽然民间常说“宁跟苏州人吵架,不跟XX人讲话”。
两次特殊的经历,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吴语方言的魅力。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发音习惯的吴侬软语,配上悠扬的曲调,正好成了婉约词派最适合的载体。我想如果要培养小朋友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一点南方方言,再找一些经典的评弹曲目来听一听了。这种生动的表演形式,总胜过课堂上老师枯燥的万语千言。
传统意义上,狭义的艺术仅指美术,广义的则包括诗歌、美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如果加上现代的电影、摄影、电子游戏,那分类会更多一些。此前的艺术感悟系列,我只写了诗歌、音乐、书画这类纯艺术,而刻意避开了戏剧、电影这种将音乐、舞蹈、诗歌等多种纯艺术形式糅合的综合性艺术。
实际上,综合性艺术对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共情能力要求更高。没有对艺术本质的把握,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没有积累足够的人生阅历,是很难做出好作品的。那些空洞无物的堆砌辞藻、演技狂飙,不过是掩盖自己情感贫乏的用力过猛,这也是为什么真正优秀的演员反而需要花更多功夫在课外阅读上的原因。所幸的是,现在成熟点的观众相比于小鲜肉,更喜欢看老戏骨了。
一名文艺创作者,诗人也好,演员也罢,最杰出的能力,不是他的创作才华,而是其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情感、自己的骨血灌注进去与作品融为一体的能力,只有刻骨铭心地“入戏”了,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精品。“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有点创作经验的人就会知道,真正伟大的作品都是一蹴而就的,它往往不是精雕细琢、咬文嚼字拼凑出来的产物。一瞬间灵感的爆发,往往都是情绪到了。在那一刻,非常态的自己已经进入到了另一个境界——“你”已经不再是“你”,从“你”笔端写出的文字也并非“你”自己的创作,那些词句也许本就存在,只不过在那一刻你的心意已与上天相通,上天要借助你的手默写出来而已,这应该就是古人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吧。
我一直认为,只有情绪化的感性动物,才能做好艺术创作,像T人这种情绪稳定到从没深夜痛哭过的理性机器是干不了艺术工作的。据说天才的诗人不是INFP就是ENFP,我想是有些道理的。所以我常觉得,夸人“你很有才华”这种话很别扭,像是在骂人。要夸还是夸“你很有才情”吧,毕竟一个人真正横溢的不是才华,而是充沛的感情和丰盈的精神。


评论:
作者: 图片里就是提到的女师傅,原来叫吴亮莹,很有气质,网上搜了搜,貌似现在在一家叫琵琶语的茶馆献艺
凉风有信: 评弹一位苏州的朋友介绍我听过,确实适合婉约词。
作者: 艺术总让人有说不完的话题,加更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