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谈到“如何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时,讲过这样的经历。他的一位朋友想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但没有任何经验。怎么办呢?这位朋友就跑去参加领域内的各种行业会议,会上听专家分享,会下抓住机会和专家交流、请教。3年的时间,他几乎和这个领域内最顶尖的专家都交流了一遍。通过不停学习、积累,他开始慢慢地输出观点,当然,刚开始的观点多是综合别人的观点得出的,后来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3年后,这位朋友也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大家开始付费邀请他去论坛演讲。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这大概是最高级的成长策略了。但现实是普通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 怎么办?阅读。 书籍是传承思想的最好介质,顶级的思想都能从书籍中找到,只要选书得当,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找到行业里顶级的思想。这些思想通过书籍被清晰无误地记录下来,简洁精练,甚至还经过了上百年时间的沉淀和检验,而你只要花上几十元就可以直接获得。从这个角度看,读书不再是扫视白纸上黑字的重复动作,每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次名人访谈,就是在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 这种交流谈话既不用花费巨额路费,也不用考虑时间限制,更不用担心对方缺乏耐心。你随时能接触到顶级的思想,只要你愿意。还有比这更舒服的事情吗?可以说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除此之外,书籍可能是一段生命经历、一种奇妙见闻,也可能是一场奇思妙想。当我们拿起《活出生命的意义》,就可以跟随维克多·弗兰克尔去纳粹集中营感受绝望中的重生;当我们捧起《三体》,就可以进入刘慈欣描绘的宏伟雄壮的星体文明世界……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 不读书,只能想自己的所见所闻,而读书、持续地读书、持续地读好书,则相当于和古今中外的顶级思想家处在一个朋友圈。 留心的话,你还会发现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看多了之后,就能借助他们高明的视角来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就是各种选择的结果吗?所以阅读改变命运,就是从改变我们的认知和选择开始的。 现在再看看你身边的书,你还觉得它仅仅是本书而已吗? 阅读,让人拥有高密度的思考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更好地生存,学会了记住那些危险的场景,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快速做出反应,否则每次遇到野兽时还要思考到底危不危险,那样他们可能早就被吃掉了。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运行的:思考一次,记住,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只要调用原来的记忆就好了,不需要重新思考,因为思考这件事对大脑来讲是非常缓慢和耗能的。大脑很聪明,能巧妙地化繁为简,但后遗症便是,我们越来越依赖通过调用记忆或者说是利用习惯来做决策。 人,生来追求简单舒适,在无觉知的情况下能偷懒就一定不会费力,这使绝大多数人天生抵触思考。然而,我们早已从远古文明进化到了科技文明和信息文明,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而认知能力极度依赖思考能力,可以说,思考能力是我们立足现代社会的根本竞争力。所以,目光长远的人都会主动、刻意地磨炼自己,尽力提高每天的思考密度。 比如查理·芒格就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一个都没有。”反观我们自身,思考密度其实是很低的:待人接物、安排日程、组织活动、开汽车、用手机……绝大多数时候只是调用原有的记忆模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