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水瓶渣男 良家退散发布时间: 2024-08-25 21:53:00 浏览:46 次 发布地: 北京市 天气: 晴

        昨晚第一次去国家大剧院,沾女儿的光,她们二十五周年校庆,包下了里面的音乐厅。 离着老远,从舞台上百八十号人里认出女儿并不太难。她那副老实巴交的傻样,在我看来就挺显眼的。从小到大她都对学校的事特认真,总是一脸严肃,站得笔直,坐得板正。 刚开始,看见自己女儿参加这么大场面的演出,心里还是有一点小激动的,感慨于孩子的成长,自豪于当初撒币的决心。然而,随着洋乐团、民乐团、合唱团轮番登场,华丽的服装、道具、灯光……我渐渐感觉好像哪里不对,五味杂陈。 首先,我承认这种大型文艺演出对学生是有“陶冶”作用的。但堆资源堆到这种夸张的程度,你要说单纯是为了孩子,我是不信的。我感觉这场“盛宴”暗中是在满足家长和校方的虚荣心,土豪心态。家长对孩子的“伟大付出”和校方的“教育硕果”,都因此而具象化了。双方一个出钱一个出力,最终共同收获了自我陶醉和自我感动,双赢。但我总觉着,教育具有“迟效性”且是润物无声的,急于展示成果是一种浮躁心态。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这场成年人的双赢中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虽然表面上学生是演出的主角,但其实他们几百人都是被安排、被指挥、被导演的。从演出的内容来看,交响音乐会,《梁祝》《命运》《歌唱祖国》《梧桐树下》(他们校歌)……都是经典、主旋律、正能量。这些曲目虽说对学生也都有益处,但能真正反映00后10后的喜好吗?更多的是中老年口味吧?尤其是其中两三首,还是学校创始人董事长作词作曲的……学生,某种程度上只是“道具”吧? 今天又去见了女儿,她说,演出之前,他们几百个学生加百八十个老师在学校封闭训练了10天。学校请来的导演,据说是和老谋子合作开幕式的。每天从早到晚训练非常辛苦。整场演出大约两个小时,从头到尾的预演在学校里进行了4次。演出当天,早上5:30起床,8:30赶到大剧院,在现场又准备了一天……最后她说,参加这10天校训是一次很特别的体验,参加这个演出她也很开心很激动,但下次她不会再参加了:一是太累了,另外还有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下周学校又要封闭军训一周,她让她妈给她请了两天假,得休息一下。 我觉得这件事反映出,中国很多老师和家长都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操控孩子,其实是通过孩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活动的规模不论大小,重要的是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否则,就离真正的教育相去甚远。 演出看到最后,我忽然悟出了这所学校的“成功”经验——逼孩子刷题,逼孩子表演。刷题能提高“升学率”,表演能证明“才艺”。(他们学校还开设了击剑、高球、网球、溜冰、滑雪、马术等众多课程)这两样是家长最愿意掏钱买单的“教育成功”。而通过封闭住宿剥夺低龄学生的自由,就像笼中之鸟,是迫使他们听话的有效手段。其实就是个氪金版的衡水中学。 我参加志愿服务的那所打工子弟学校,虽然在资源上和我女儿的学校没法比,但也在越来越努力地表演。今年夏令营的核心活动是要每班志愿者带领学生做“科研”,然后写“论文”,最后请家长来参加“答辩”大会…… 这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欲望膨胀的时代。丰富的物质赋予扭曲的欲望更大的能量,使其更加凶残。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抑郁、自s。 参加完演出我女儿还是挺开心的,她妈就更激动了。所以我的这些F动言论是不敢在她俩面前说的,也就在这树洞一下。钱都出了再挨骂,何必呢?

















评论:
在水一方~: 有时候正动,真不知道怎么动[狗子]
一时: 北京四中?
作者: 四中可远不止25周年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