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为佛法之理窟。在印度,它是中观瑜伽行派的教理源泉;在汉地,为禅宗、唯识宗、华严宗等众多宗派之宗依;在藏地,为吐蕃宗论规定了讨论的核心和方向,从而奠定了前弘期、后弘期教理的基础。因此,这是一部跨越地域和宗派的经典,是一部真正阐明佛教的根本教义和诸多重大问题而又具有无穷的启发性的经典。太虚大师将这部经的义理列入“法界圆觉学”中加以阐释。联系到他的“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的著名论断,可见其在人生佛教的整个教理体系中有不可低估的地位。
《楞伽经》中说:
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诸法、无我,随地次第而渐转灭,不为外道恶见所动,住不动地,得于十种三昧乐门,为三昧力诸佛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及本愿力,不住实际及三昧乐获自证智。……此如来藏藏识本性清净,客尘所染,而为不净。一切二乘及诸外道臆度起见,不能现证,如来于此分明现见,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楞伽经》在最后一品《偈颂品》中授记龙树菩萨是正法的传人。藏传佛教界非常重视的、认为是龙树菩萨所著的《赞法界颂》以“空”和“圆通”这一对概念,阐述如来藏的体性和功德,提出了“法性圆通之理”:
诸法性本空 圆通理如是
见闻及觉知 相应法亦空
了绝诸妄想 见闻理亦非
根尘起妄执 清净体源无
迷执有根尘 根尘理非有
世间并出世 空性本无差
我法由迷起 遍计自轮回
法界理清净 贪瞋痴本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