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念为宗 无相为体 无住为本 《六祖坛经》是六祖惠能的语录,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里,唯一不是释迦牟尼口述但是被称为经的书。这也凸显了禅宗或六祖惠能在佛教史上的地位。概括来讲其核心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其一,无念为宗。无念,按字面直观的意思即头脑中没有念头。但人的头脑中不可能没有念头,我们之所以冥想,是让念头得到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所以无念,更应该理解为不被妄想、妄念所控制。妄念是什么?妄念就是跟心的本体相违背的东西,比如我们在某些特定的瞬间,会生起邪念、恶念、贪念,但是,正常人不应被妄念左右,这就是无念为宗。 一个人头脑里每秒钟大概会流过几十个念头,比如我们有时觉得人生没什么盼头,有时又觉得人间值得。其实不要紧,这些念头就像河流里的波浪一样,波波相接,滔滔不绝。只要河流是流动的,“念”就是健康的、就是正常的。我们想要到达“无念为宗”,其实需要关注的不是心情,而是关注心,以心为中心,视情为飞絮。当我们被责骂或遭遇不公的时候,会愤怒、会有各种情绪,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念头,你可以允许头脑里升起各种念,但是你始终要告诉自己,念是波波相接、滔滔不绝的,事来念起、事去念空,保持空灵澄澈的心境。这样,你就能够实现六祖惠能的第一个教诲“无念为宗”。 其二,无相为体。相,我们感知事物的表象,包括了语言、相貌,也包括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某些相对看起来很固定、实际并不固定的状态。所以,无相的意思就是超越了这些表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被表象所困惑,比如跟上司、下属或跟孩子、家人沟通不顺的时候,你的头脑里升起一个词,他在咆哮、他在骂我,于是你的情绪就会变得特别的激动。如果这时候你能够“无相为本”,超越这个语言的象,把咆哮、骂这个词改成他正在说话、他正在叙述,你就会发现你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没那么激动了,即使对方真的是在咆哮。这种词语的转换能够让你在对话里超脱了情绪,超越相的执着,这就是《六祖坛经》所讲的“无相为体”。 当然,“无相”这个词的理解不只是语言,还包括身份。有时候在社交场合看到某些人递来的名片,上面写着很大的头衔,看起来那个人气宇轩昂,于是我们就会有一种肃然起敬或者毕恭毕敬的感觉。而《六祖坛经》所讲的“无相”,就是不应该以注射身心来作为你对这个事件反应的标准。不应以他的外貌、身份、学识、级别,让你做出卑躬屈膝、或者毕恭毕敬、或者傲慢自大的姿态,你始终要超越“相”本身。如果你能够超越“相”本身,你就能够用最平静、最真实、最真诚的姿态去与人对话,去进入这个世界。 其三,无住为本。如佛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让我们的心不要被固定的观念或事物所束缚。那具体一点如何理解呢?比如我们经常会凭经验、凭感觉认定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方法是对的、是好的,但有可能其实你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错到现在自己并不知道。还有,我们会为一些表象,比如无谓的掌声、虚假的评价所迷惑。于是,“无住为本”的意思就是你有打破自我束缚的勇气,回头看、去寻找自我的过错,向前走、去建立新的标准。 类似的观点,著名神学家布莱尔说“在自己的真理中寻找过错,在别人的过错中寻找真理”。就是你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东西,里面可能藏着你最大的过错跟缺点。反过去想,你看到别人的过错,但实际上里面应该包含着很多给自己启示的东西。如果你有这种认识并且颠覆自我的思想,你就能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里面,不断地推高自己的思想层次。不会因为获得而自傲,不会因为失去而自卑,你的心始终是空灵澄澈。你能够理解到我们今天获得的东西,它可能是一种成果,但是它并不应是引以为傲的东西。 在佛教里头陀不三宿空桑、僧人四海为家的做法或典故,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世人:我们赤条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不要为任何财产、名声、掌声所羁绊,而放弃了去追求真理、追求觉悟的勇气。白云的出现,它不是因为掌声而来,它不是因为乌云的威迫而走,它只是存在。当它来或者去的时候,也是因为它自身的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无住为本”更高的指向,就是让我们的心像天上的白云一样,不为任何东西停留,也不为任何东西感到好还是不好,它只是存在,所以这个存在非常有力量。 无念、无相、无住,这六个字虽简单的,但也不容易理解。汉语有它的优势,优势就在于它的内涵非常丰富,一语双关、弦外之意、未尽之言。但是,汉语也有它的劣势,它的劣势就在于我们容易被造出了这个词所困住。《六祖坛经》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你读语言的时候必须通过语言来了解本质。但是你又不能困在语言里面,因为很多的思想无法用语言的精妙的感觉来描述它。于是,我们理解无相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知识的学习还须通过自律和坚持变成习惯,带着哲学的辩证、禅学的智慧去理解到位,把“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变成生活的智慧。唯有潜心学习,保持自己的节奏,实实在在的领悟和践行今之所学,无念、无相、无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