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如此热爱译制片并且热衷于译制配音的缘由😊
很多人都说原版片不是挺好的吗😒?既能看到原汁原味的电影情节,又能练习外语听力,为啥还要大费周章的去进行译制配音呢🤔?这边我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译制片的由来😉
译制片最早叫“翻版片”,又叫“翻译片”。广义的译制片就是指将原版影片的对白或解说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后,以该种语言配音混录或叠加字幕后的影片,我自称其为“翻译声音的艺术”😎
1948 年 1 月 8 日,大上海大戏院公映了由 20 多个华侨译配的意大利影片《一舞难忘》。这是第一部在中国公映的“外国人说中国话”的电影🎬。1948 年 9 月,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翻版组,开创了我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先河🎥。1949 年 5 月,一部反映前苏联近卫军战士马索特洛夫英勇事迹的影片《普通一兵》译制完成,标志着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译制片的出现,而影片《普通一兵》的译制导演袁乃晨被后世尊称为“中国译制片之父”👨🦳,片中的几位配音演员也因此走上译制片的道路,成为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奠基人,堪称新中国第一批译制片配音演员👏
从译制片《普通一兵》诞生到 1965 年,17 年间我国译制的外国电影达到了 775 部。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前苏联革命题材的译制片,而这些影片中,许多都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的😃
就在《普通一兵》译制的那年冬天,上海电影制片厂派出翻译片组到东北学习经验,队长就是后来的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陈叙一,其被称为“中国译制片的奠基人”👨🦳 1950 年 2 月开始准备译制苏联影片,1950 年 3 月,上影厂翻译片组译制的第一部作品《小英雄》完成(后译为《团的儿子》)。并决定在六一节放映给全国的孩子👧。只有四个专业的配音演员,三女一男,也是第一个由女生来配音男角色,配音导演又抽来高博等三名临时配音演员入组。同年 6 月,在上海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618 号,一间十五、六平方米的旧汽车棚改成的放映间,加上用麻布片包稻草作隔音改装的录音棚,诞生了中国日后最负盛名的译制片基地--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从此译制片开始有了“南腔北调”的差别😜。如果说《普通一兵》、《小英雄》这两部对苏联影片的译制工作仅仅是实验性质,那么从那时之后,在上海、东北的译制工作就迈入了“快车道”🚗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外国文化的渴求和一批爱岗敬业、有着极高专业素养的配音导演和演员的努力,造就了中国译制片最辉煌的时期🎉。 《虎口脱险》中尚华和于鼎堪称珠联璧合的配音,将法式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魂断蓝桥》中刘广宁、乔榛的完美演绎让这部在欧美原本非常普通的影片成为中国影迷心中的爱情经典💑;《茜茜公主》中丁建华和施融恰到好处的表现让这个王子与公主的完美童话成为许多影迷的最爱😍;《叶塞尼亚》中李梓的一句“喂,当兵的……”让美丽泼辣的吉普塞女郎呼之欲出😘;《佐罗》中男主角富有磁性的声音让无数人迷上了童自荣😎;《简·爱》让邱岳峰所演绎的罗切斯特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追捕》中冷峻刚毅的杜丘警长让毕克成为高仓健所有中文“代言人”的不二人选👮♂️;群星荟萃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更是一演再演,成为配音教学的经典教材📚。
那一串串耳熟能详、精彩绝伦的对白,那一部部脍炙人口、百看不厌的影片,那些或轻柔娇媚、或阳刚洒脱的声音,作为经典永远地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中和中国电影发展的史册上📖
上海电影译制厂在童自荣,刘广宁,邱岳峰以及毕克等一众老前辈的配音演员的培养下先后诞生出了程玉珠,王洪生,何雁,金峰,孙烨,沈达威,谢添天等一众赋予我们童年光🌟之力量💪的奥特曼系列影视剧的译制配音演员👦👧
评论:
Could beUr type: 首赞
蚌: 你很优秀